最新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励志大学 > 励志文章 > 读后感 > 爱德华的奇幻之旅读后感
11
12

爱德华的奇幻之旅读后感

  爱德华的奇幻之旅读后感(一)

  我从书中知道爱德华他是一只瓷兔子,他的主人是个十岁大的黑头发的女孩,名叫阿比林。图雷恩。那小瓷兔子拥有一个特大的衣柜,里面装着一套套手工制作的丝绸衣服;用最精美的皮子按照他那兔子的脚特别设计和定做的鞋子;一排排的帽子,帽子上面还留有小孔,以便适于戴他那又大又富于表情的耳朵上。每条裁制考究的裤子上面都有一个小口袋,用来装爱德华的金怀表。阿比林每天早晨都帮他给他那怀表上弦。

  阿比林是那样地爱着爱德华,为什么呢?不仅仅它是一只很结实,很可爱的瓷兔子,而这是他外祖母送给他的生日礼物,这是表现了外祖母对他的爱。当女佣把爱德华东地区放错了位置的时候,阿比林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寻找着爱德华,但此时,爱德华并不爱阿比林。

  阿比林的祖母给阿比林和爱德华讲这个什么人也不爱的公主最后被巫婆变成疣猪的故事。而且她还对爱德华说:“你让我很失望。”我在想,为什么佩勒格里娜要和爱德华讲这一句话,原来此时爱德华任何人都不爱。

  爱德华和阿比林在坐船时被两个男孩抛下夹板的时候,阿比林很伤心,难受,如果我失去了自己最心爱的东西时也会十分伤心难受的。如果爱德华有一双长手臂,就能抓着船旁边的护栏,就不会掉入海中了。可是,爱德华没有一双长手臂,结果掉入海中,在这时,爱德华感到恐惧,忐忑不安。从此,爱德华也开始了它的奇妙之旅。

  第一次他被一个叫劳伦斯的渔夫带回家,给了他夫人内莉,爱德华还没有去爱它的女主人时,女主人的女儿把爱德华丢入了垃圾堆。这时它又失去了爱,我为它感到难过,还好,它又被一只流浪狗给扒了出来,它又一次有了爱。看到这里,我为爱德华感到高兴。可惜好景不长,它又被保安踢出了火车。这回的老奶奶可没这么好,她用爱德华赶乌鸦,鸟。一个叫布赖斯的把它解救了。布赖斯有一个妹妹叫萨拉。鲁恩,爱德华陪她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步。我很伤心,她可能跟我一样大,但是死了。爱德华也十分伤心。当爱德华的头被摔碎时,我以为故事结束了,结果它都修好了,它一直在等待,终于它又见到了小主人阿比林。

  随着爱德华的奇妙之旅,我深深的知道,爱和被爱是多么重要,要学会爱别人,也要懂得别人对自己的爱。


  爱德华的奇幻之旅读后感(二)

  从前,在埃及街旁的一所房子里,住着一只名叫爱德华·图雷恩的瓷兔子。那小兔子很是自鸣得意,而且理由充足,他为一个名叫阿比林的女孩儿所拥有,她对他关怀备至,崇敬有加。

  可是后来,有一天,他一不小心被丢失了。

  第一次挽救爱德华的新主人,是一位叫劳伦斯的渔夫,他把爱德华送给他的老婆奈莉,并为他取了个新名字“苏珊娜”。但是奈莉的大女儿却把爱德华丢进垃圾堆,爱德华觉得他的陶瓷胸口出现一阵刺痛。

  这是第一次,他的内心在向他呼喊。

  后来,一只毛茸茸的狗将他救出垃圾堆,并让爱德华遇见他第二个主人——流浪汉布尔。马龙尼是爱德华的新名字。爱德华和布尔、以及布尔的狗流浪了好长一段时间,几乎有七年之久。

  在一次意外中,爱德华被踢出正在移动的火车外。爱德华遇见了一位妇人,妇人却将它当作稻草人使用。小男孩布莱斯将他救了下来,送给他生病的妹妹莎拉。詹理斯又是他的名字。莎拉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在哥哥的怀抱中停止了呼吸。

  布莱斯带着爱德华前往曼菲斯,他们在街角跳舞赚钱,但是能赚到的钱连一顿饭都吃不饱。因为付不出足够的钱,爱德华被餐厅老板狠狠地摔落地面。

  他被重新黏合、清理和刨光,他却再也不属于布莱斯。在玩具店里,一个活了一百年的娃娃,告诉他:“打开你的心扉,有人会来的。有人回来接你的。不过首先你必须打开你的心扉。”

  那个人终于来了。这是一只瓷兔子的奇妙之旅,旅途中,爱德华明白了什么是爱,也终于能承认自己也曾被爱过。他有了一颗属于自己的怦怦直跳的心。

  我认为这种旅途,对于一只瓷兔子来说,是残忍的,他认识了六位主人,拥有四个名字,他小小的身躯被摔坏过,他的心灵一次一次受到抨击——谁也不想看到自己的主人在自己面前死去。但是,他最终还是回到了亲爱的小主人身边。爱德华如果没有爱,故事怎么会有幸福快乐的结局呢?

  殷健灵评论:“这是一本凝重温情的爱之书。读者的心被爱德华的命运牵动,在酣畅的游戏般的阅读快感中,冥然回想,审视内心,探访爱的真谛。“仔细想想,殷健灵说得很对,如果不是因为爱,爱德华会找到回家的路吗?

  如果不是因为爱,爱德华会穿越黑暗,勇往直前吗?

  这部小说获得了波士顿全球金号角奖金奖,真是名符其实。它跟我看的所有外国小说大不相同,在作者凯特·迪卡米洛笔下,爱德华不再是一只沉默的玩具,他更像是一位似曾相识的好伙伴,我们被他的命运牵动。

  这部小说值得一遍一遍地回味,每一次阅读中,我们都能更深刻地体会这个道理:即使是一颗极易破碎的心也可以失去爱、学会爱而又重新得到爱。


  爱德华的奇幻之旅读后感(三)

  前几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爱德华的奇妙之旅》,我一开始读就喜欢上了它,里面的故事生动有趣,读了后会让你回味无穷。

  这本书讲述了一只小瓷兔子——爱德华的奇妙旅程:从前有一只小瓷兔子被一个女孩爱着,在一次海上旅行途中,那小兔子掉到海里了,后来被一个渔夫救起。(www.lzdaxue.com)他被埋在垃圾里,后来让一条狗给刨了出来。他和流浪汉们一起旅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又作为一个稻草人儿工作了很短的一段时间。

  爱德华的旅程中还有许多奇妙有趣的故事,下面我就给大家讲其中的一个,它是《爱德华变成“女孩”》。

  爱德华变成女孩这很荒唐,爱德华是男孩,怎么会变成女孩呢?故事就发生在渔夫的家里。一天,渔夫在海上打渔,在他打上的鱼里面,他发现了瓷兔子——爱德华,于是,就把他带回了家。渔夫家的老婆婆叫苏珊娜,苏珊娜很喜欢爱德华,给他做了三件衣服,一件是粉红色的裙子,一件是白色的睡袍,还有一件黄色的衬衫。老婆婆把那件粉红色的裙子穿在爱德华的身上,爱德华就变成女孩了。那个老婆婆很喜欢吃面包,每天早上,她都要做面包,她把爱德华放在桌子上,讲起了她的孩子。她有一个女孩现在是个秘书,还有一个男孩,他在五岁的时候就得肺炎死了。爱德华听得很认真,这个男孩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有些相似。

  阿利的红斗篷读后感(一)

  每个人看到阿利的斗篷时都说:“可怜的阿利!”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斗篷已经破烂不堪了。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身边有一只他最心爱的绵羊老是吃阿利的斗篷,阿利还不知道。如果我是阿利的话,早就把那只羊宰来吃了!

  后来他就用羊毛来做斗篷,剪毛、洗毛、晾干、梳毛、染色、纺织、裁剪、缝制……原来斗篷是这样做成的啊,还真够难的哟。在这期间,那只羊还在捣乱,好像在说:“这是我的毛,不该做成衣服!”做好了以后我看到那只羊还在不停的吃着那新斗篷,真该死,阿利居然还没发现。

  剪羊毛的时候最好玩,所有的羊咩咩都怕得要死,就像所有的小孩都不喜欢剪头发一样!你看,他们跑的跑,藏的藏,仿佛大难临头。被剪了毛的也显得那么无奈。有一只藏在树丛中的,我想它一定是被剪得精光了,羞愧难当,没脸见人,躲在树丛中不敢出来。

  我还发现很多细节,扉页上就有,左上方有一只老鼠,它把草放在了右上方的梁上,哈哈,你以为你是小鸟吗,做窝啊?不仅封面上有,每一页上都有这爱捣蛋的小老鼠。这老鼠大多都在右下方,每一页上老鼠都扛走一些东西,开始我以为小老鼠纯粹是在捣蛋,可是后来,我看到一个小小的家,那不是小老鼠的家吗?原来,小老鼠是想让自己冬天有一个温暖的家啊,我想这下小老鼠可以说一句:“我好冤啊!我不是坏小子啊!”就算是老鼠,也需要一个家的。

  这本书很好玩,又有趣,可能还有很多细节我没看到呢!接下来就让你们自己去发现吧!


  阿利的红斗篷读后感(二)

  最近喜欢看一些幼儿的绘本(其实也是没有办法,对于开始眼花的我来说看那些文字实在太累),但细细品味幼儿绘本还真的很有味道。《阿利的红斗篷》,人物的脸蛋和表情也更像是童话人物,而不似当代人物。牧羊人、破斗篷、纯朴的乡间生活、自给自足……很像个童话的样子。起初,我也和书后导读的意见差不多——这个阿利,他也太能干了吧?又会剪,又会纺,又会织,还会缝,完全就是个鲁宾逊!孩子们接触这样一个好玩的鲁宾逊,一定喜欢的。

  阿利为了拥有一件新的斗篷,他煎羊毛,洗羊毛,梳羊毛,把羊毛纺成纱,摘红色的野果子做染料,把纱染成红色,纱干了,纺织成布,将布裁剪好后,缝合起来。经过如此多的复杂的工序,才有了一件红色的漂亮的斗篷。设想,假如我是阿利,需要一件斗篷,我会采取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卖掉一只羊,换成钱去商店买斗篷,决不会像他那样,自己亲自动手创造,事必躬亲。但是阿利在文中那辛勤劳动后的快乐,锲而不舍的精神,利用自然资源改变自己的生活,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同时我感受到了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了解到普通物品也要经过如此多的工序才能得到。我们身边的物品很多,我手中握的笔,写字的纸张,使用的桌子椅子,我休息时睡的床,空闲时看的电视机……那都是在现代社会分工细化,科学管理,批量生产出来的。读这本书后,我倍感珍惜,懂得了物品的来之不易。并让我想起了金波的一首童诗《不应当只记得》:不应当只记得/牛奶是从奶瓶里/倒出来的。/还应当知道/牛奶是从奶牛身上/挤出来的/牛从大草原上走来/草原很辽阔,很遥远。不应当只记得/苹果是从奶奶的/菜篮子里取出来的。/还应当知道/苹果是从树上/摘下来的/苹果树长在土地上/土地很黑很肥/泥土里还有人们的汗水。


  阿利的红斗篷读后感(三)

  文/祝根泰

  我读了《阿利的红斗篷》这本书,它讲的是牧羊少年阿利穿得红斗篷又旧又破,他需要一件新的斗篷。为此,他从春天到冬天,从剪羊毛到纺纱织布,经过一年的努力,阿利终于有了一件新的红斗篷。

  我关上书后,思绪万千,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回想阿利为了拥有一件新的斗篷,他煎羊毛,洗羊毛,梳羊毛,把羊毛纺成纱,摘红色的野果子做染料,把纱染成红色,纱干了,纺织成布,将布裁剪好后,缝合起来。经过如此多的复杂的工序,才有了一件红色的漂亮的斗篷。(www.lzdaxue.com)设想,假如我是阿利,需要一件斗篷,我会采取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卖掉一只羊,换成钱去商店买斗篷,决不会像他那样,自己亲自动手创造,事必躬亲。但是阿利在文中那辛勤劳动后的快乐,锲而不舍的精神,利用自然资源改变自己的生活,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同时我感受到了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了解到普通物品也要经过如此多的工序才能得到。我们身边的物品很多,我手中握的笔,写字的纸张,使用的桌子椅子,我休息时睡的床,空闲时看的电视机……那都是在现代社会分工细化,科学管理,批量生产出来的。读这本书后,我倍感珍惜,懂得了物品的来之不易。并让我想起了金波的一首童诗《不应当只记得》:

  不应当只记得/牛奶是从奶瓶里/倒出来的。/还应当知道/牛奶是从奶牛身上/挤出来的/牛从大草原上走来/草原很辽阔,很遥远。

  不应当只记得/苹果是从奶奶的/菜篮子里取出来的。/还应当知道/苹果是从树上/摘下来的/苹果树长在土地上/土地很黑很肥/泥土里还有人们的汗水。

  同学们啊!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爱惜你身边的一切物品吧!因为它们都如此“珍贵”的确值得我们爱惜!

  爱的艺术读后感(一)

  “一无所知的人儿也就一无所爱,什么都不做的人儿也就什么也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儿是没有价值的。懂得事理的人儿也懂得爱、观察和发现……对事物本质了解得越多,也就越钟爱……设想所有水果与草莓同时成熟的人儿也就对葡萄一无所知”

  在本书的开篇,弗洛姆引用了帕拉塞萨斯(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的这句看似与爱情无关的古话,却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的观点,若想获得爱,则需了解爱。

  弗洛姆是著名的德国(后加入美国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试图保存两者的真理,用对方的原理修正进行另一方的理论,得出最后的综合体。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这本《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20多种文字,至今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本书的开始,弗洛姆即指出,爱是一门艺术,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艺术一样,要学习如何爱就像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先需了解爱的理论,再探讨爱的实践。弗洛姆所讲的爱的实践,绝非一般畅销书中的夫妻情侣“相处之道”,而是就个人自身行为进行的探讨。

  可是长久以来,为什么多数人认为爱是不需要学习呢?弗洛姆在书中阐述道,大部分人认为爱不需要学习的前提主要为以下三点:第一,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可爱”,这样迫使男性取得成就,获得他自己所处的社会条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财富,女性通过修饰仪表健美等来吸引男性;第二,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能力的问题;第三,把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与爱的“久恒”之间的区别混淆了。这三点真是字字珠玑,就拿第一点来说,现在的八零九零后都是独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关注被爱,而不愿意付出自己的感情去关心对方,熟不知,“握紧拳头,里面什么也没有。张开双手,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持有“被爱比爱更幸福”这种言论的人,多数是不成熟的。而提到第二点,强调爱的对象就像在中国强调“缘分”。不少书中的“爱情警句”不断地告诉大家,“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等着你”,其实不少任性的年轻人不懂得爱,总是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对的人”。

  在本书里,弗洛姆也谈到,在交易盛行和奉物质财富为首要价值的资本主义文明中,人类爱的关系遵循统治商品交换和劳动力市场的相同规律,以“互利交换”的思想为基础,估计自己和对方在社会中的价值,力图做一个交易,此交易即称之为爱情。

  弗洛姆认为,以上提到的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马克思曾强调过知识和成熟在爱情里的重要性,也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你应该考虑在结婚以前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弗洛姆的观点类似,成熟的人格是获得真正爱情的基础,而成熟人格包括有冒险的能力、有勇气,甚至准备迎接厄运和挫折。成熟的爱情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而不成熟的爱情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最重要的是,有成熟人格的人,拥有创造性的爱,具备爱的能力,愿意为被爱者的成长和幸福做积极的奋斗,愿意为赢得他所爱的东西而劳作,真诚地爱一个人,就是关心他的生活,尊重他的潜力和他自身。这样的爱,是一种“给予”,分享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丰富了他人。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双方都因此而充满快乐。弗洛姆认将“给”认为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通过“给”,个人才能体验到自我的力量,自我的“富裕”,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

  而与之最为相反的是,极端的自私主义。极端的自私主义者,他们不是真诚地爱对方,而是为了爱自我才爱他人,找到爱的对象是为了满足自我的“幸福”。这种爱,在对象能满足他们需要时,还可以维持平静的生活,而一旦对象无法满足,或者他们自己产生怀疑、动摇,或是自我空虚,他们的爱就会碎裂,熄灭。所以,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在“爱的实践”部分,主要强调了爱需要具备耐心、专心、勇气、信仰,这些词看似简单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只有身体力行,付出行动,才能收获爱。在实践部分,弗洛姆特意写到,在开始爱别人之前,个人应具备“独立的能力”,学会与自己相处。这倒是跟我们当下的流行的不少心理学观点相符,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之后,我们才能更好的爱他人。

  写到这里,谈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及如何获得爱后,那我们为什么需要爱?为什么爱情是人生永远的话题?因为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答案。人最深切的需求即克服分离,从孤独中抽身。而爱情是人类克服孤独的唯一方法,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分享彼此的秘密,人与人结合,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也切记爱情与生活并不是脱离的,爱情依附于生活。鲁迅曾谆谆告诫:“不要只为了爱而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意义全盘疏忽了。人生的第一意义便是生活,人必须活着,爱才能有所附丽。”


  爱的艺术读后感(二)

  这是这个学期马原课上,我读到的第二本书,与第一本《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的风格确实有很大的区别,虽然都是将问题最后总结成一种高度,以全社会,或者是以人类的性格,社会的要求作为探求的对象,但是第一本书就像是一杯陈年老酒,在一个黄昏中,坐在大海边大口喝着,而《爱的艺术》则给人一种在清晨静静坐在花园中,外面阳光明媚的感觉。

  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在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看法其实和我想的是一样的,只不过我的想法平时更加幼稚一些,因为我觉得确实,爱到底是什么,其实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对你爱的人的责任心,是一种可以爱别人,爱社会,爱生活,的能力。从这一点来看,如果具备了爱人之心,具备了爱的能力,那么获得爱情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但是根据作者的观点,社会上很多人对爱情的三个错误看法

  1.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

  其实这些举止都是正常的,毕竟人的认知规律就是先从外在开始,然后随着接触的增加,而彼此互相了解,然后才能将自己内在的一面展现出来,所以我觉得如果是在现实中,衣着,举止,谈吐,是人们展示爱的能力的一种手段,但也仅仅是一种手段了,如果一个男生,衣着糟蹋的走到你面前,谈吐中脏话的次数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有多少,那这样一个人即使内涵锦绣,性格谦虚,有着强烈的责任心以及高于他人的能力,那么他也不会吸引到他面前的人。

  2.很多人认为在爱这件事上一无可学,他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爱情中最大的能力是什么,其实就像是弗洛姆所说,应当是给与,而不是获得,为了自己爱的人去付出,去带给她一种阳光,一种活力,这种给,才是爱情中最美好的一种因素之一。

  当然给的目的有所不同,也决定了给予到底是不是真正的,从心里出发的,那种人格成熟的给与,以后很多人想着,这种给与,时应有回报的,而这种回报是对方也应该给与我什么,或者说是要给我以更多,但这种或许不叫爱情,而是一种很幼稚的生意罢了。真正的爱情的给与是一种,因为“我”富有活力,我可以是一座大山,让你登到山顶,去看看这个世界有个多么的光明和美好,去感受这山峰是多么的清爽,通过这种给,展示了我的力量。通过这种给,展示了我的这种完全的人格。在生活中,如果你的好朋友请你喝了一杯饮料,即使是小孩子都能感觉得到,他是对我好的,于是下一次他渴了的时候,我也邀请他喝一杯,我们是朋友。这种友爱,可能便是因为一方挨着另一方的行动唤起类另一方“给”的行为,不是报答,而是真心希望对方也能够好好的,能够和我一样的开开心心的,口渴了也有饮料可以喝,这种单纯的行为,或许也是爱的一种表达。

  当代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现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赏橱窗,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他力所能及的物品。爱情的产生往往是以权衡对方及本人的交换价值为前提,我想做一笔交易,那我既要考虑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对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虑基于我的一目了然的实力以及潜在的实力,对方会不会看中我。在这笔交易中,如同购买地皮一样,对方的有发展前途的潜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一个商业化占统治地位以及把物质成功看得高于一切的文化中,事实上是没有理由对下列事实抱有吃惊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但实际情况中,总会有那种“看着她的笑脸,我不禁也笑出来的”情况,原因并不是说什么我被这种笑容感染了,而是我真的为他的这种小儿感到开心,而感到幸福,希望他多笑一笑,“快乐这么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与他分享着这个世界上的欢乐与忧愁。

  作者提出的第三个错误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如果我们用fallinginlove和beinginlove这两个英文搭配也许就能更清楚地区分这两个概念。两个相互陌生的人,当他和她突然决定拆除使他和她分隔的那堵高墙,相许对方,融为一体时,他俩相结合的一刹那就成为最幸福、最激动人心的经历。这一经历对那些没有享受过爱情的孤独者来说就更显美好和不可思议。这种男女之间突如其发的奇迹般的亲密之所以容易发生,往往是同异性的吸引力密切相关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但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持久。这两个人虽然慢慢熟谙对方,但他俩之间的信任会越来越失去其奇迹般的特点,一直到隔阂、失望和无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为止。当然一开始双方都不会想到这点。事实是: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

  所以,当再也找不出一种行为或一项行动像爱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如果是别的事,人们会想方设法找出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以利再战或者永远洗手不干。但因为人们不可能永远放弃爱情,所以看起来只有一条可行的路,那就是克服爱情的挫折,找到原因并去探究爱情的意义。这一段出现的时候,我在想许多读者都会产生共鸣,到底时遇上了对的人,没有抓住机会,还是在不正确的场合遇上了他,更或者是遇到了错的人,这些问题从古至今,甚至到未来,都会被人们不停地讨论下去,但是,我只是想说,无论如何,坦然的去看待给予,去付出,因为你会真的感觉到很快乐。


  爱的艺术读后感(三)

  文/李业雯

  最近几天看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感受颇多。书中,作者弗洛姆的主要观点是爱是一门艺术,需要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同时,爱更多的是给予而不是得到。

  当今社会所有人都在渴望爱,许多小说、歌曲都在称颂爱,但为什么这个世界有这么多为爱烦恼的人。《爱的艺术》中,弗洛姆就说其实绝多数人没有具备爱的能力,又或者说其实多数人谈的是爱的感觉,谈的是被爱,通过看这本书知道爱其实是一种能力,可以学习,从哪里学起,主要有三个重要元素,说起来简单,但想做好并不容易。

  首先,第一个需要学习的能力是给予,你要主动的给予,给予很容易吗?(www.lzdaxue.com)其实不是,很多人会说,哦!我很大方,很慷慨。因为很多人的给予都带有被动,都是因为某个因素促使他在付出,他的付出其实是有一个更大的目标,希望是要有回报的,这本书里讲的付出是不再需求回报,没有被动、没有社会压力或者其他什么方面的压力促使他主动给予,主动给予是想要分享,我们可以检查下自己的给予是主动给予,还是被动给予。如果你不能去有主动给予,而是被动给予,说明你的爱的能力是有限的。

  第二个能力是关怀。书中说到真正的关怀是本身要有劳动力在里面的,平时当我们说,我们好爱自己的家人,却从来没见过你关怀、照顾过你的家人。说自己好爱自己的学生,也从来没见过你关心过你的学生,那只能说明你爱的是家人、学生给你来的感觉,所以,真正的爱中,你要有劳动性的关怀。

  最后一个需要学习并具备的能力是尊重,真正的爱中必然有尊敬,我们大部分人都觉得尊敬只是想由上到下。这本书就说尊敬其实在拉丁文中得意思是如实的注视对方,你是如何的,我就要如何的对待你,很多的父母以为他们爱孩子,其实他们只是希望他的孩子变成一个他渴望形成的样子,并没有如实的尊重。只有尊重,你才会获得真正的对方。

  《爱的艺术》是心理学家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这是是一本可以轻松阅读但又能引起思考的“小书”,很庆幸遇见了它,弗洛姆的文笔很流畅,思维很连贯,不是那种严肃的说教,也不是牧师般的引导,他不是要教会我们什么,他只是在讲述,就好像一个老者在讲自己人生中关于爱的那一章节,每个听众各取所需即可。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励志大学将对私自转载者追究法律责任www.lzdaxue.com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本文标题: 爱德华的奇幻之旅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daxue.com/duhougan/14909.html

读后感

倾一生之力,注一世之情。
听一席之音,赏一瞬之魂。
读经典之篇章,励高远之宏志。
撰经世之子集,留百芳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