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励志大学 > 励志文章 > 读后感 > 科普书籍读后感
11
12

科普书籍读后感

  科普书籍读后感(一)

  ——《世界上最脏最脏的科学书》读后感

  前几天我读完了,《世界上最脏最脏的科学书》。那本书,让我越读越恶心。每次看到别人肩上有头皮屑时,都会觉得很脏,可自己的肩膀上落了一些头皮屑却只拍了拍就没事了:如果看见别人在挖鼻孔,就会觉的很恶心,但是自己挖鼻孔是确实很自然。

  这本书在妈妈给我买的时候,我看着封皮很恶心,就不想让妈妈买,可妈妈还是买了。那些图画这是恶心的让人吃不下饭。但是我越看越起劲。这本书讲了一些很臭很脏的事。读着这本书中会让我觉得很身瘙痒,越来越恶心。但是,这世界上的东西又都有它存在的用处和理由。读完了这本书,它让我知道蚊子为什么要吸血,为什么会有眼屎和鼻屎,为什么会有耳垢……他让我知道了原来这些恶心的东西里藏着这么大的奥秘。

  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一些危险的科学实验;有一些人为了解高温自己亲身去体验,有一些人因为一些爆炸而受了伤,这些实验不仅听着邋遢,危险,其实现实中比这些更危险。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很多,了解了很多。我喜欢这本书。


  科普书籍读后感(二)

  ——《科学技术》读后感

  我看完了《中国儿童百科全书——科学技术类》这本书之后,我觉得其中的“人类观天的眼睛”这篇内容最好看。

  里面主要讲了古代的“浑仪”“伽利略望远镜”和“哈勃空间望远镜”“简仪”“牛顿反射望远镜”和现代的“多镜面望远镜”“射电望远镜”等。我觉得人类古代的发展和现代科技发展有很大变化,比如说以前只有可以观测到几天后天气的望远镜,现在射电望远镜可以用来接收天体电波的观测设备,它能观测到更加遥远的宇宙深处。

  我觉得古代的科技和现代的科技相差很多,我长大也要当一个宇宙探测学家,因为要探测更加神秘的宇宙空间和大大小小的行星,要解开人类种种疑问,为我们国家的天文方面做出很大的贡献!


  科普书籍读后感(三)

  ——《科学探索者丛书》读后感

  娄老师和黄老师推荐的《科学探索者丛书》丛书真不愧是美国最受欢迎的探究性学习教材,前一段时间读完它的《运动、力与能量》和《电与磁》两个分册真是受益匪浅,好想再把其他分册读一读。

  浙江教育出版社引进的《科学探索者丛书》是美国培生教育集团根据《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经过7年时间编写的科学课教科书。我从互联网上查了一下该书确实在美国有极高的选用率,这套书在美国本土4200所学校普遍使用的综合理科教材,目前已被世界近30个发达国家作为科学课教材。这套丛书包括的15分册,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处处洋溢着人文智慧的光芒和探索的魅力。

  这套丛书与我国的新课程标准也是匹配的,这一点我想可能是我们学习美国的结果。丛书在每册内容的安排上,并非由浅入深从最基本的原理讲起,而是以各种有趣的故事性话题开始,然后把系统的科学内容搀糅进去,基本的原理和理论在不知不觉中就深深地印入人们的脑中了。在具体的章节中,丛书也是广征博引,枯燥的知识总能甚至是跨学科地找到它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如在《运动、力与能量》中,一开始就介绍了一位科学家奥安尼斯·米奥利斯是如何从小对自然界产生好奇,以后投身于科学事业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功的故事。这时以这位科学家的第一人称写了几个小故事,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犬鼠总是让洞留两个出口,这个问题引起了他的好奇,实际也引起了学习者的好奇,为什么会这样呢?然后利用精美的插图和浅显的科学道理说明了这个问题。用这么吸引人的小问题,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并且说明了科学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秘的,而是存在于我们身边。

  每一本书的每一章都围绕着一个课题展开,每一章中必然有一节是本节内容与其他科学的综合,文字浅显生动,配图丰富有趣,设计的活动简单易行又有趣,而且做过活动之后,要学习的知识就会被牢牢地掌握了。活动分为学科活动与跨学科活动,其中学科活动包括:“探索”,让学生进行课前的思考和探索;“增进技能”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试一试”能对基本概念进行巩固与强化;“技能实验室”强化学生的探索技能,“生活实验室”则是科学知识的应用。另外还有单独的“探索活动”用于形象地说明一些概念。跨学科活动包括“科学与历史”、“科学与社会”、与语言、社会、视觉等的“链接”……还有,“身边的科学”告诉学生,科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既让学生的基础得到锻炼,又为学有余力又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了对知识和技能的拓展空间。

  反观我们的教材,表面上看好象是有趣了,简单了,但实际上使用的难度却很大,而且书本也并不能吸引学生,物理学科还是以物理学知识为主要内容,强调的还是知识,即便是有能力培养的问题,到考试的试卷上也就“知识化”了。我们的教材对学科存在着孤立化的倾向,没有真正的把个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我们现在也强调过程与方法,可是在实际的情况下从来没有接受过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经历过科学学习过程的学生,上了初中就一下要开始“科学探究”了,真是赶鸭子上架。再看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在《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中指出,如果美国想成为在全体公民中普及科学知识的国家,则整个教育系统,即从幼儿园到12年级都要变革,都要将普及科学基础知识作为教育的中心目标。整个教育系统的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的改革必须列人美国的头等议事日程。大的范围不敢说,最少在我们学校附近的小学和幼儿园,基本上都停留在原来的教学状态上。在一线的老师都知道,现在上了初二的学生有一部分真的是连算术都不会,字也不会写呢,小学水平还没具备怎么能“探究”初二的物理学知识呢。但他们最后还要参加水平统一的考试,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不论怎么说,课程改革实行新的课程标准是大势所趋,是关系到民族兴盛发展的大事。(www.lzdaxue.com)我们这些教师应当作出自己的努力,为这个重大的变革作出贡献。

  《科学探索者丛书》很好的体现了并强调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科学的探究”强调教师应对学生的科学思维进行引导,强调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而且观察的方法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按照这种方式学习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类似于科学研究方式进行学习。其主要特征是:不把现成科学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求他们自己亲历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通过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作出结论的完整过程来寻找问题的答案。丛书的问题设置也是很有特色,这些问题总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教师促使学生理解这些问题,然后,学生自己独立地做实验。他们必须积极地思考、阅读、设计、观察、记录,并作出结论。很多时候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曾经看到过这样的报道不知是否属实“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连教师都回答不了,便是成功的教育。”虽然有些夸张但反映了学生应该会运用科学推导和批判思维,把科学知识和科学过程结合、联系起来,从而发展对科学的理解的要求。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

  另外,《科学探索者丛书》再强调科学探究方式学时时也与我们的教材有着区别,我们的教材总是“渗透”科学的过程与方法。但丛书专门拿出篇幅讲述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比如《运动、力与能量》分册专门讲述了数学中的图像分析方法,柱状图等。这些分析方法在比较速度大小时加以应用,学生自然印在头脑中了。我们也说“渗透”但是渗透到什么水平?怎么渗透?如何操作?一直没有回答。我认为“渗透”不如明确的对这些过程与方法进行培训,使学生清楚什么是科学的研究,真正掌握它。可是矛盾又出现了,我们现行的课时安排中又没有这些课时安排,老师怎么掌握呢?所以,我觉得我们一直在说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只是学了一个皮毛,学生体验科学的过程与方法,也只体验到了皮毛。这些科学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为什么不能摆出来,单独作为科学知识给学生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东西往往要讲授,既然能在过程中获得为什么还要讲授呢。我认为这样的想法大错特错,学生对任何知识、过程与方法的例解都是认识的过程的,与他实际的年龄和水平是分不开的,不是每个人都有很好的例解这些方法的能力。如果不给学生讲授科学的方法,让他们自己体会,同时还要体会新的知识,往往会顾此失彼,效果大打折扣。我认为探究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美国科学课程标准》认为:“学习科学靠单一的教学策略或学习活动都是无法办到的。”所以,对科学过程与方法,还有一些其他类似的问题,传统的讲授也是十分必要的。

  以上是我的一些体会,希望娄老师和黄老师给与批评和帮助。

  科普类书籍读后感(一)

  ——《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

  文/朱珺

  《十万个为什么》里到底有多少神奇的奥秘呀?我脑袋里充满了一个个小问号!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今天我终于如愿以偿,妈妈送给我一份特别的礼物---《十万个为什么》的书。

  一接过妈妈送给我的最心爱的礼物,我就迫不急待的打开书本认认真真地看起来,里面的内容可多啦!共分为五个部分,有:浩瀚的宇宙、发达的交通、未来的能源、便捷的通讯、各式的武器,书中的文字简洁明了,还带有丰富多彩的图片,把一些深奥的科学知识描写得通俗易懂,使我们看起来更容易理解,非常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如何成为一名宇航员和宇航员如何在太空中行走?当一名宇航员可不简单了,要各方面都很突出,年龄、身高、体重、视力、血压、内脏要健康及架机经验等等还有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因为太空是真空、失重的,没有氧气,没有地面,宇航员要穿宇航服,它有保温、保压、供氧气的功能,这样宇航员才能在太空中自由走动,完成探索任务。未来,宇航员在月球上还可以用月球车做代步工具……

  看了这本书,不仅让我大开了眼界,还增长了许许多多的新知识,我以后还要和更多的好书交朋友!


  科普类书籍读后感(二)

  ——《海洋探秘》读后感

  前几天,爸爸给我买了三本科普性的书籍。其中一本叫《海洋探秘》。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

  例如,让我知道了太平洋最深的深度是35000米,平均深度大约都有13000米。而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拉玛峰才8848米,就算把珠穆拉玛峰放到太平洋里,也会沉没在深深的大洋深处。

  还有你知道吗?河水、湖水,地下水,还有冰川等等都属于淡水。而淡水只占全球总水量的3%,而其他的97%都是海洋中的咸水啊。可见,淡水的资源是如何的稀少,我们要保护好地球上的淡水,要不然我们人类会因为缺少淡水而遇到巨大的危机啊!

  数千年来,人们一直无法观测到海平面以下几千米深处的景观。现在,借助高科技的手段,科学家们发现了水下的地貌特征同陆地上非常相似。有曲折蜿蜒的山脉,宽广的平原,幽深的峡谷……如果从位于太平洋底下的山脉算起,直到冰雪覆盖的山顶,一座火山形的岛屿才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峰。它的高度达到10203米,有33个埃菲尔铁塔加起来那么高!

  这本书不仅告诉我许多海洋里的地貌,还让我知道了许多的海洋生物呢!有可爱的水獭,还有比30头大象还要重的蓝鲸,有可怕的虎鲨,还有致命的水母……

  《海洋探秘》真是本有意义的好书!我很喜欢阅读这本书!


  科普类书籍读后感(三)

  ——《荒岛历险》读后感

  在暑假里,我读了不少书了,其中的一本科普类书籍,让我很受感动,故事是这样的。

  在一年一度的中学生数学竞赛中,罗克代表着中国中学生去参加了第三十一届数学竞赛,可是途中由于飞机失控,飞机上的人都掉进了水里,而罗克却掉在了一个荒岛上。(www.lzdaxue.com)当罗克醒来时,发现一个白发老人在他身边,是他救了罗克的命。通过交谈才知道,这个老人是这里一个部族的族长,这些年来一直在为看不懂一张藏宝图而苦恼,当他听说罗克的数学知识很好时,老人的一双期待的眼睛,让罗克无法推却。在寻宝的过程中,罗克遇到了重重困难,好多地方都要用到高深的数学知识,罗克不负众望,帮他们找到了宝藏,他们也护送罗克顺利地到华盛顿参加了比赛,罗克获得了第一名,后来他成了一名伟大的数学家。

  罗克的博学多识、乐于助人、不怕困难、善于思考的精神让我感动,从这个故事中让我知道了,在困难面前,不仅要有知难而进的精神,更要有智慧和学识。知识就是力量,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让自己充满力量,迎接挑战。

  科普文章读后感(一)

  ——《牙菌斑》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科普书,书中讲了一些《牙菌斑》的知识,一起来听听吧!

  牙菌斑是甜味留下来的痕迹。世界上有80%的人都爱吃甜食,在我们生活中,白糖也是甜食的表现。虽然白糖可以给我们香甜的味道,但也会给我们留下一个致病痕迹——包在牙齿周围的一层黏黏的膜!有一种叫链球菌的细菌,因为这个家伙也像人一样,对糖有强烈的欲望,所以一但牙齿上面沾有一点白糖,它们就会出现,吃光所有的糖,顺便还在牙齿上制造一些黏糊糊的东西,把更多细菌和糖渣“招呼”到那里去,就好像磁铁在吸引铁钉一样。

  想想平时,我最爱吃甜食,尤其是一见到糖,我就迫不急待的打开糖纸把糖给吃了。而且我刷牙的时候一般都是三下两下就刷完了。慢慢的,我的牙齿上有了黄黄的印痕,照镜子的时候一笑,黄黄的印痕就露出来了,好难看。

  今天看了这个科学知识后,我以后一定不多吃糖了,认真刷牙,好好爱护自己的牙齿,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科普文章读后感(二)

  ——《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读后感

  我读了一套《中国儿童百科全书》,总共分4本,它可以带你到八个地方去玩。这八个地方是:“中国家园”、“世界公园”、“地球村”、“太空馆”、“动物园”、“植物园”、“科学宫”和“文体馆”。

  在“动物园”里我了解了很多动物的“秘密”。有很多动物会伪装,伪装的方式又各有不同。动物们通常是采用保护色、隐蔽色和拟态等手段把身体伪装起来,去麻痹敌人,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比如说斑马是用保护色来伪装的;蜥蜴是用隐蔽色伪装的;红花螳螂是用拟态法伪装的;毒箭蛙是用警戒色伪装的。

  自然界中的多数动物单独或结群生活,不需要与另一种动物合作。但有些动物不能独立生存,必须依赖别的生物的帮助或者牺牲来维持自己的生存,这就是共栖、共生和寄生。比如说白蚁和鞭毛虫就是共生;蛔虫就是典型的寄生虫;小丑鱼和海葵是共栖的……

  “植物园”里除了自然界的植物,现在还有一些是用高科技培育的植物。而且还有好多种培育方式呢!有无土栽培,比如利用温室栽培,用营养液池使番茄能够生长成为番茄树,一年四季我们都可以吃到新鲜的番茄。还有反季节植物、转基因植物等,更神奇的是太空种子,科学家们将种子送上飞船,让它们随宇航员到太空中去旅行。种子回到地球时,已产生了变异,再经过优选培育,就得到了更好地植物品种。很神奇吧!

  这套《中国儿童百科全书》,可是很值得看的哦!


  科普文章读后感(三)

  ——《宇宙之谜》读后感

  每当我们仰望蔚蓝的星空,望着无数闪闪发光的星星,我们都不禁会问:“宇宙到底是个怎样的世界?它还有别的智慧生物吗?月球上发现水了吗?”这一切一切的问题为宇宙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它吸引了许多科学家的目光,许多科学家为了揭开它的面纱,为世人展现它的庐山真面目,从而做了无数个实验。

  月球是地球黑暗里的光明使者,那冷清皎洁的月光,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怡。(www.lzdaxue.com)自古以来,它激发了人类多少美丽的遐想。然而科学家对月球的种种发现,则没有任何诗情画意可言。事实上月球是怎样一个星球呢?我在《宇宙之谜》这本书找到了答案,原来月球是个极其“活跃”的星球。月震发生在令人无法想象的月球深处,震源在月下500至1000英里处这里离月球外壳可谓是相隔千里之远。月球的活动和震动不仅仅频率很高而且有时还相当剧烈。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当发生这种乱哄哄的微弱震动时,有的时候两小时发生一次,有时候几天才能得到平息。但是还有一个问题让科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这些震动的震源到底在哪里呢?在月球给人类的“暗示”中,有许多不曾被科学家们忽略的东西,希望这些能为解开月球神秘的面纱“助”上一臂之力。

  地震和月震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它每次相隔时间比月震长。地震是地壳的一种运动,是一种破坏性的自然现象。对于人类来说,地震并不陌生,特别是生活在地震频发地区,更能感受到地震带给人类的切肤之痛。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地震随时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虽然我们无法预测,但是我们可以在发生时应对它,要知道很好的应对有时也能让我们逃离死神的魔掌。发生地震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边;不要躲在阳台上;不要躲在易破物品下;不要随意点燃明火。假若地震时你正在室内,如离门窗较远,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是较安全的。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值得人类去探究的东西,希望我们能早日揭开它的面纱,看到它的庐山真面目吧!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励志大学将对私自转载者追究法律责任www.lzdaxue.com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本文标题: 科普书籍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daxue.com/duhougan/14998.html

读后感

倾一生之力,注一世之情。
听一席之音,赏一瞬之魂。
读经典之篇章,励高远之宏志。
撰经世之子集,留百芳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