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励志大学 > 励志文章 > 读后感 > 质量无泪读后感
11
12

质量无泪读后感

  质量无泪读后感(一)

  “质量”这两个字对我们大家来说都不陌生,质量的好坏与我们有着密切的联系。“质量”一词已成为当今社会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词汇之一,比如像我们所熟悉的产品质量、工作质量、生活质量、管理质量、就业质量、服务质量等等,回看这几年的食品质量安全事故,从三聚氰胺牛奶到今年的双汇瘦肉精事件,都给广大消费者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影响了市场的正常秩序,给生产厂家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菲利普。克劳士比,这本书的作者,我在网上查了一下他的资料,拥有39年的质量管理和企业执行官的经验。他创造了“零缺陷”的概念,并创建了“克劳士比学院”,领导该机构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质量管理和文化管理变革,的教育和咨询上市公司。

  《质量无泪》这本书,包含了一系列的管理概念和咨询工具:质量管理成熟度方格,零缺陷运行系统,克劳士比疫苗,文化变革模型,过程管理和改进模式,衡量作业表,问题决绝5步法,关注客户的教育系统,介绍了世界级质量卓越表现模式,质量改进过程管理的14大步骤等,只是里面还有好多不懂的,只知道理念而不知道实际操作的,学的太肤浅。

  克劳士比的一种理念: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我们公司主张的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用无差错的工作,保证无缺陷的产品。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是克劳士比理念的延伸版,任何品牌和名牌,要想获得大家的青睐,最根本的还得要看质量,良好的、过硬的、稳定的质量才是产品立足的基石。

  书中讲到了,质量在管理决策层和基础执行层的困扰和解决方案,任何一个岗位的疏忽和轻视都会对企业的整体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把握质量就是给企业添砖加瓦,就是把握自己,把握未来。我们每一位员工都要视责任如泰山,视产品在手中,质量在心中,细节在精益求精中,真诚在每一道工序中,让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一观点用脑、用心溶入到我们的工作中去,让我们的机柜精益完美,让时间磨损不了优良的质量,让企业因为质量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充满生命和活力。

  最后,借用书中的一些话:质量是一个准则,质量是一个忠诚,质量是一个责任,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一个企业没有的质量,没有了诚信,没有了市场,也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那么将近上千名员工将何去何从,一个真正有生命的企业是因为有着重厚的质量基础作保证的,一个企业的质量形象是靠每一位员工精心打造出来的。质量是生产过程的积累,只有生产过程中做到层层把关,点点控制,所生产的产品才有可能保证质量,成为人们心目中信的过的产品。


  质量无泪读后感(二)

  读这本书比较偶然,清明节刚过顺手把烟烟看完的这本拿在了包里面。

  这本书,大致讲的还是一个理念的故事,我把我觉得重要的内容给整理在了下面的这张导图里面。

  读这本的感觉,就是好多的美国公司的问题确实是就像那本书里面,就像老板的秘书永远是有机会的,有一些被安排在一些工程师们觉得想去又去不了的职位上;绩效评估,总是找一些不客观的人,按照条条框框给你打个分,以确定你一年最后的Bonus,搞到每年年底心情不是那么好。我倒是对里面关于员工的叙述有了一些理解,让员工自发来做质量改进,真的有点像是让他左手打右手,就像加入流程是为了让整个工作变得可视化和可追踪。

  所以在这本书里面列举的改进的步骤,让人不由想多了一些。对待的质量,单纯的从上而下,下层自发愿望或者是吹风式的整改,确实犹如对付野草一样,砍是砍不完的。

  步骤一:管理层的承诺=>要让所有人相信这是真的要做的事情。

  步骤二:质量改进团队=>独立而了解内情的团队。

  步骤三:衡量=>确定尺度,将事情规范化。

  步骤四:质量成本=>合计质量差的成本,把改进质量的意义可视化/数字化。

  步骤五:质量意识=>破除认知的障碍,让质量深入人心。

  步骤六:改正行动=>从本质和源头入手,固本培源。

  步骤七:零缺陷计划=>样板的力量。

  步骤八:员工教育=>让员工认清问题的本质,减少他们的困扰。

  步骤九:零缺陷日=>传递“质量改进”的决心。

  步骤十:目标设定=>清晰+清楚。

  步骤十一:消除错误成因=>处理收集的问题。

  步骤十二:奖赏=>胡萝卜。

  步骤十三:质量委员会。

  步骤十四:从头再来=>持续改进,新生的力量。

  看完这本书,我倒是对国内主动提高质量的动机产生悲观,不过公司和人都是被逼出来的。美国人被日本/韩国的竞争对手打得很痛,美国的消费者才会发现他们的产品质量越来越好。相信有一天,中国的汽车产业要往上走的时候,总是要面对QRD这个槛的。产品最核心的质量问题,就是从娘胎里面带出来的,工程师埋下的炸弹……

  治史三书读后感(一)

  这两天认真看完了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这是一本好书,内容浅显易懂,直接详细,每一个关于治史思路方法的章节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令人受益匪浅。虽说作者是以自己的研究经历做例子,讲的多是中国史方面的内容,但是对于从无史学基础的我,却有很大的扫盲作用。比如,作者提到的考证的两种方式,即述证和辩证,校勘学的四种校对方式,对校,本校,他校和理校,都是很好的史学基础知识。至于其中的经验之谈就更让人收获良多。

  然而,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并没有感到轻松。除了具体的经验方法之外,从这本书中我更体会到了治史的艰辛。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要专注执着。就像严耕望先生说的,世界上出过很多年轻的大科学家,大哲学家,但很少出年轻的大史学家。史学靠的就是日积月累,孜孜不倦,勤勉不怠,恒久坚持。只有经过多年努力之后,才能有所得。由此,更增我对于这门学科的敬重之感。

  还有就是通读全文之后的产生那种历史感,颇为沧桑浩瀚。其中三分之一的篇幅写了钱穆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与作者之间的师生之谊,钱穆在我觉来俨然是一位让人无比敬仰而又非常遥远的大师。而通过文字我同样能感受到作者本人,一个很有些高傲不太和人的小老头,可是他在治学上是那么严谨,让人敬佩。然而,读到最后,我才意识到这位作者已经逝世快20年了,而文章是写于三十年前,那是我刚出生的年代。这一前一后,竟跨了一个世纪。这种绵延之感让我感慨不已。从文治史,薪火相传,每一代历史学人其实都背负着一定的使命来承担着历史的续写之责。或许真是让严先生给感动的,我竟隐隐有了一种责任感。在以前,我还认为历史学是一门与现实很遥远很无关的冷门专业,然而,现在我却渐渐有了这样的感觉,它对于人类的教育总是潜移默化,不加彰显的。就如春天万物萌发,看似凭空出芽,其实乃是风雨气候之浸润的缘故。

  同样深有感触的是历史学人的渊博学识。在这一学期上欧美史学动态研究的过程中,此种感觉日益深刻。每位老师,都外表平凡,可是谈吐之间,治学之深之广让我赞叹不已。还有朱孝远老师,上他的课时总以为这是一个留洋归来,外语华丽,更多体现西方特质的颇爱碎碎念的男方小老头儿。可是,一日读他那本《如何学习研究世界史》时,不由大为改观。散文的笔触,诗化的语言,将历史研究这样严肃的学科写的那么唯美和高雅,温文尔雅之态鲜明地跃然于纸上,俨然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现代诗人。然而,当读到附录一《学史之道——兼论史家的“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才知道一开始就看走了眼,其古文之功力,传统文化之博识,丝毫不亚于前者。由此对史学人才更增敬佩。

  当然,在学习历史的这段日子,也有无奈。特别是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更有一种感觉,就是学术界的整体浮躁。记得一次课上,李剑鸣老师曾经感叹,这是一个全民平庸化的时代,精英再难出现。听后觉得无比落寞。事实确实如此啊。我深知历史这样一门学问如果没有像严先生所说的那种“淡泊自甘,寂寞自守”的心态是难以有所收获的。然而,如今这个时代,中国传统的权钱本位思维,再加上改革开放至今所附带产生的全民无信仰和极端物质主义,让整个社会变得如同一锅沸水,难以平静,每个人都在利益的道路上穷命狂奔。在我看来,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多元的,其社会价值的衡量也应该是多元的。而如今,与人交往,只感觉大多人眼中,除了钱权,再无其他。就比如我家乡的亲戚,他们对于我读博,总是充满不解。再如我的一个外甥女,22岁的年纪,除了让她父亲的企业如何做得更大,赚得更多,除了如何能帮助她父亲砸钱,以便实现官职连任,从而为自家企业谋利之外,眼中再无其他。她认为,人生一切唯“钱”一字足矣。更要命的是,她的亲戚和朋友,莫不以此为榜样,无尽艳羡,心心向往之。我从来都未曾否认过物质基础的重要性,只是一个社会倘若以此为核心,就实在太可悲了。这是否就是如今中国再难出大师的根本原因?以建国为界限,去想一想这之前的五十年和之后的五十年,我们怎样去理解,在那个战火纷飞,国破家亡的年代,会有那么多大师接连出现,交相辉映?我们又如何解释,在战乱结束,国家一统之后的和平年代,学术成就和民族价值反而变得一片荒芜?我早已过了愤青的年代,但每想到这一点总是感到深深的可悲。

  最后一点是外语的学习,特别是此次期末论文撰写过程中发现,外语学不好搞世界史真的很费力。以前确实低估了外语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今后要好好补一补了。另外,通过上个学期的学习,史学史和史学方法论这方面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在这个学期,我的计划是好好学习一下史实,特别是德国史方面。因为我发现,此前之所以找不到要研究的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于德国历史本身还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对于具体历史了解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新疑惑,那么应该就有可研究的问题了。


  治史三书读后感(二)

  在很多时候读一本书给我留下最大印象是对某种现象的大谈阔论,或者作者高深的思想境界,或者以独特的见解,一针见血的批评。而读严耕望的《治史三书》没有涵盖复杂大道理,更没有深不可测的哲理,以十分朴实又简单的道理告诉我们丰富的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咨询十分方便的今天,我对很多所谓的史学家看法也在变化,如同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说,社会上流行的那些“失学通论”“史学研究法”这类的著作,根本就没有什么用处,因为,不管你道理讲的怎么明白,都不能代替自己去读原著。如果说他的话有些道理,那么我就想什么叫“原著”,如何理解原著的内容,在原著里“原”的成分又是占几分。曾在很多书本上不少人大谈原始社会部落生活和集体活动,我当时觉得十分纳闷,除非他是活在几千年前的怪胎,不然你如何知道那时候部落状况。记得曾在上中学时候历史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发问,什么是历史?没有人能回答出来,都以为应该有个比较规范的答案,而老师说“历史就是正在过去的那一刻就是历史”,其实历史本身的定义一样都是那么简单而老生常谈的东西,我总喜欢把问题想的复杂化,其结果是弄得是非对错难以分明。

  而在严更望的《治史三书》里,他以自身的深厚而丰富的经验来讲述治史方法和技巧,虽然很多针对性的例子和涉及到相关作者研究唐史及魏晋南北朝史,在阅读过程中难以理解。但这并不印象我对此论著的理解。在此书第一篇开头一节讲“原则性的基本方法”中探讨“专精”与“博通”的关系,“专不一定能精,能不一定有相当的博;博不一定能通,能通久不一定有相当的博。”为要专精,就必须要有相当的博通。各种学问都是如此,尤其是治史。因为历史牵涉到人类生活的各层面,非有相当的博通,就不可能有专而能精。就如作者所说因此就很难有青年史学家。这很明显地告诉我们要博通的重要性,特别是很多喜欢进牛角尖的学者,就凭看几本书和看个别的现象大胆推断。这类所谓的学者不仅大大贬低所研究领域的学术价值,更可怕是误导很多盲从的年轻人。因此在我看来“专精”只是我们所要发展的方向,要达到此目标必须以“博通”为基础,脱离的“博通”的“专精”仅仅是一味片面的看法和没有根据的道理。如同宗教学家缪勒所说“只知其一,实其一无所知。”在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把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局限在很狭小的范围内,自己感觉什么都懂一点,而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要解决的问题时,却变得措手不及,我从下手。因而无法走向“专业”方向。比如我们身为一名研究藏传佛教的学生,对世界其他宗教没有总体的了解,怎么能证明佛教的教义和哲学是值得学习和研究。(www.lzdaxue.com)这点上很多人没有走出去看看,总在自己文化范围内评价自己。虽然在文化相对性上讲,一个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对待,但这些都必须在“博通”的前提下能够看的更加清楚。

  在此书第二节上讲“几条具体的规律”里画龙点睛地告诉我们几条最基本的规律,每几条的内容看似没有任何特殊之处,而此书的最主要的特点也就是在这里。第一点谈到,任何时候“尽量少说否定话”,那么不显眼一句话如果不是事先没有谈到其学术价值,要我老实交代,此书在我的眼前停留的时间可能不会超过一分钟。后来细想默默感叹大师不平凡的智慧。接下来就是“不要忽略反面的证据”这更是说道我的心里,平时写写东西时总是尽量搜集有利的证据,因此达到自己所要证明的观点,而反面的证据不仅不屑一顾而且担心更多人能以此反驳。在接下来第三节里谈到我们目前最关心的问题——论题选择,带着从能找到一些答案或者帮助的想法去认真阅读。作者讲述了不少看法,其中“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中作者谈到“我们为研究工作,最好多做具体的问题,少讲抽象的问题。研究具体问题,用可靠的史料,下深刻的功夫,一定能获得客观的成绩,而且所获得成绩比较容易站得住脚。”具体的问题似难实易,而抽象的问题似易实难,因为具体的问题可以肯定地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点对于我们最大的指导,至少是在我看来如此。其后谈“自己的能力与材料的情况”,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地选择题目,而要看自己的能力,长处。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想法和一时冲动去选择自己能力以外的题目,这就会使成为咨询烦恼!

  总之,《治史三书》是严耕望毕生经验的总结,若能读懂此书中看似简单的大道理,对我们以后学习研究生涯少走很多弯路,并能受用一生的。

  星空下的灵魂读后感(一)

  毕淑敏的《星空下的灵魂》能给人一种身心放松的机会,为在孤独的道路上寻找梦想与自我的人提供温暖的火种。

  书的内容共为十一个主题,分别是:“自由、美、放下、爱、快感、大我、潜意识、入世、苦难、坚守、开悟”,这每一个主题对于个人和整个人类来说都是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在人生旅途上觅得属于自己的答案。书里只是表达了毕老师个人的观点,做为一个一路走来,又已走了很远,走的很认真的人生旅者来说,她的每一个脚步都是踏实有力的,当然也会有跌倒的时候,但跌倒的痛苦若会转化为思痛的力量,也是一种前进。这就是人生道路的特点,它不会像身体受到脚和腿的物理限制,心灵的伤只要自己敢正视,敢接纳,敢忘记,就没有人可以阻挡灵魂的稳健向前,这也是为什么现实中“身残志可坚”的原因,苦难的大小以及是否可以跨越,全是自己做主的。有些人会说:真的很痛,真的无法忘记,真的无法不恨,如果你敢往根上寻觅原因,就会发现这大多是自怜的结果,我们太多于心疼自己,有太多的放不下与舍不得。

  生命的常态,其实就是平稳和深邃,还有暗流。在最深刻的层面,我们不单与别人是分离的,而且与世界也是分离的,兀自踟蹰前行。每个人的生命中必定下雨,就像坏天气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某些日子势必黑暗又荒凉,就像你不可能总是吃细粮,那样你就会得大肠癌,你一定要吃粗纤维。坏天气、悲剧、死亡、生病,都是生命中的粗纤维,我们只有安然接纳。心中没有希望,到哪里都不是理想的抛锚地。而只要生命还在,希望就能萌生。

  生命的每一步都带着人们向死亡之境跌落。不要存在幻想,这才让你比较持久稳定,安然地居住在孤独之中。

  读毕淑敏的书,如《沙漠游戏》、《我很重要》我们的心灵总能找到一种宁静,一种安详,又好像找到了一种归宿。她的语言,她的思想深度,她的每一句话都富含哲理,在让人享受优美文字的同时又获得了心灵养料。每次心不静的时候读读毕淑敏都能让我的心归于宁静,她不仅是身体上的医生,更是心灵的医者。


  星空下的灵魂读后感(二)

  这是毕淑敏老师今年新出版的散文集,对于我这个老读者来说,能看到毕老师以前未曾发表的散文真是由衷的欢喜。随书还附赠了一个话剧剧本《心理游戏》,故事的情节并不惊险复杂,但是故事的含义却一如既往的深远,我也透过它看到了毕老师对于相关事情的看法。

  首先,我很喜欢这本正书的书名《星光下的灵魂》,毕老师说过:可以让人提升智慧的两种方法,一是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二是仰望星空,以明人类的渺小。那么在星空下审视自己的灵魂,应该会更具有一种清澈与洞明吧?星光,是我从儿时就喜爱的风景,那时,喜欢在院子里、屋顶上望着星空,把自己的心思分派给一个又一个星星,心思不够时就自己巧立名目。可现在已经看不到什么星光了,家里街道上的路灯一个一个的被点亮,(www.lzdaxue.com)望着亮如刚进黄昏的马路,心里是高兴的:这样晚归家的人会安全许多。可也免不了丝丝的遗憾,那或桔黄或苍白的光也向上映着夜空,有时天空中还有几道激光灯束仿佛一支支长长的匕首在那里挥舞,好像要划破这墨蓝色的天幕。不夜城是挺美的,可是夜夜不夜,心不会累吗?

  人类的物质发展是必要的,但是完全依赖物质发展来提高人生的质量是不可能的,人类的力量再大,也无法大过自然规律,我们所有的探索努力都只是在发现大自然的规律,以便更好的适应它,换得人类更好的生存。现在已经不怎么仰望星空了,因为知道看不见,也许只有全区停电的时候,才有机会探望一下那天上人间之隔的星星朋友们。

  话归正题,书的内容共为十一个主题,分别是:“自由、美、放下、爱、快感、大我、潜意识、入世、苦难、坚守、开悟”,这每一个主题对于个人和整个人类来说都是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在人生旅途上觅得属于自己的答案。书里只是表达了毕老师个人的观点,做为一个一路走来,又已走了很远,走的很认真的人生旅者来说,她的每一个脚步都是踏实有力的,当然也会有跌倒的时候,但跌倒的痛苦若会转化为思痛的力量,也是一种前进。这就是人生道路的特点,它不会像身体受到脚和腿的物理限制,心灵的伤只要自己敢正视,敢接纳,敢忘记,就没有人可以阻挡灵魂的稳健向前,这也是为什么现实中“身残志可坚”的原因,苦难的大小以及是否可以跨越,全是自己做主的。有些人会说:真的很痛,真的无法忘记,真的无法不恨,如果你敢往根上寻觅原因,就会发现这大多是自怜的结果,我们太多于心疼自己,有太多的放不下与舍不得。

  人类的迷茫与恐惧也是可以继承的,我们从父辈恐惧的眼神中,理解并认定恐惧的范围,若是可以认真的思考毕老师以上的这十一个主题,那么恐惧这块黑幕便有可能被划破,而透露出人生的一线光明。有时候看清自己的真相也是很痛苦的,可是真相就是真相,它可以被暂时掩盖,但依旧存在着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在重要、危急或心智慌乱时,我们常常会有一些自己都不理解的行为,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不自觉”的情况,呵呵,它有可能就是那个人们试图掩盖的真实的自己做的反应呢!

  每个人都有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责任!说是责任,是因为这样做了以后才会正确的爱自己,一个懂得正确爱自己的人才能正确的爱别人,爱周围,爱世界。(关于人为什么只有先正确爱自己,才会正确爱别人这一点,我想了很久,迷惑了很久,因为我不爱自己,我却认为自己认真的爱着身边的人!如今才发现,不会爱自己,真的不会爱别人!不信?你能回答:爱是什么吗?)

  愿毕淑敏老师的书可以成为指向月亮的又一只坚定的手,让我们都可以觅得自己的月亮。

  也愿毕阿姨身体健康、身体健康、再身体健康!呵呵!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励志大学将对私自转载者追究法律责任www.lzdaxue.com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本文标题: 质量无泪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daxue.com/duhougan/15650.html

读后感

倾一生之力,注一世之情。
听一席之音,赏一瞬之魂。
读经典之篇章,励高远之宏志。
撰经世之子集,留百芳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