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励志大学 > 励志文章 > 励志人物 > 柳传志:谁在心疼联想这个企业
11
12

柳传志:谁在心疼联想这个企业

  柳传志:谁在心疼联想这个企业
  
  我在中国已经做了26年企业。联想集团在2004年并购了IBMPC业务,从已经过去的6年时间来看,我们的并购被认为算是成功的。因为联想集团的营业额和利润的增长远远超过市场平均值,更重要的是,中国团队和国际团队非常好地融合在一起。
  
  我的美国职员常常会很奇怪地问我,像我这样40岁才开始创业,而且是科学技术人员出身,一天MBA也没读过,为什么能够让企业持续发展?这个问题我觉得跟专门研究学术的哈佛教授们在一起讨论很有意义。
  
  本土市场:土办法的成功
  
  大家知道,在1994年前中国政府是不允许外国PC厂商进入到中国的,为了保护自己的民族工业,大概从1993年开始,国家就把批文取消了,关税也降低了,当时AST、IBM的PC大量进入中国。就在1993年这一年,当时的国内PC巨头长城垮掉了,完全抵挡不住外国PC厂商的进攻。
  
  当时我的企业是一个非常小的企业,无论是资金、技术、管理等都完全没法和人家相比。当时联想占中国市场份额不到2%,但是我们内部拼命做研究,不去跟外国企业比,找自己本身存在的问题。调整组织结构和销售模式,6年以后的2000年,我们占了中国市场份额的27%,稳居第一名。
  
  大家可能关心我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取得这样的成果。
  
  第一件事情,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了我们所在的行业、我们的工作和业务。PC业的特点是由于技术飞速进步,使得元器件价格不断飞速下跌,所以库存时间的长短成了成本的最关键问题,你库存的时间越长,成本就越高。
  
  在当时没有ERP的情况下,我们采取了一套土办法来解决库存问题。比如什么样的货,用什么样的方法订货,元器件要采用小步快跑的方式订货,什么样的东西要大量订货等等,做了一系列这样的分析。这个分析做完了以后,效果非常的惊人,竟然能够在那一年通过6次降价,最后市场份额大大增加,利润也大大增加。中国同行根本就没有弄清楚是怎么回事,而国际同行我也不知道他们弄懂弄不懂,反正他们没有什么反应。
  
  另外在技术上,我们不能做CPU,也没有能力做操作系统,但是在1998、1999年大家都想上网的时候,消费类客户没有办法上网、不会上网。因为你要上网的话,必须要自己给电脑插一个卡,然后装上软件,还要到电信机关登记,这个过程很复杂。我们当时推出了电脑有“一键上网”的功能,摁一个键就可以上网,这个技术似乎不复杂,但这让我们的市场份额增长将近10个百分点。
  
  后来我们遭遇了戴尔的冲击。戴尔1998年进入中国后,我们就打不过他们,我们的市场份额开始下跌。2003年详细研究了戴尔的工作模式后,我们走了一个非常冒险的模式:既做直销也同时用渠道来做消费类客户工作。这要求在管理上、文化上、执行力上都非常强,这件事情我们做成功了。2003年以后,戴尔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就被我们压住了。
  
  国际化:磨出核心价值观
  
  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之后,才敢去参加国际竞争,去并购,后来就有了IBMPC并购的事情。并购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很多事情,比如IBM为什么要卖?为什么IBMPC是亏损的,我们买了以后就能够赚钱吗?我们主要想买的是什么东西,品牌、技术还是国际化资源?买了之后,美国人还会再买ThinkPad吗?如果公司变成一个中国人做大股东的公司会怎么样?美国员工还会不会继续为我们工作?这些问题都做了详细的考虑和预备方案,后来发现这些问题都不大。
  
  最大的问题是文化磨合的问题,就是中国人和美国人、欧洲人在一起工作,从董事会到管理层怎么能够配合好,怎么能够不发生矛盾。我们在中国做,这些都不是问题,但一出国是不是能够做到就不知道了。所以,我们认为我们的人绝不能当CEO,CEO一定要请美国管理层来担任,等到我们真正学会以后再考虑其他的选择。
  
  大家知道,我们换了两个CEO,金融危机以前是一个国际CEO,当时联想亏损了2个多亿美元。表面上看是金融危机的问题,实际上没有金融危机早晚也要出问题,因为在那个时候文化上出现了相当大的碰撞,从董事会到管理层,几乎是国际人士为一体,中国人为一体,真要那样的话这个公司就会彻底完了。金融危机后我们又重新改组,我来担任董事长,原董事长杨元庆来当CEO,重新调整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联想集团2010年增长率是24%,全球的增长率是-1%,戴尔、HP、宏他们的增长率都远远低于我们。为什么?就是因为现在新的管理层,中国人、美国人、欧洲人变成了一个非常和谐的团队,他们制定出很好的战略。(励志一生 www.lzdaxue.com)怎么形成的这样和谐的团队?其实,一开始的时候,这些美国同事本来是要走的,我和CEO在董事会里面制定了一个4年激励计划,按照这个激励计划,如果能够完成任务的话,管理团队将会拿到非常高的激励,这是过去他们难以想象的激励。
  
  经过半年时间,这些原打算看看再离开的美国管理者们发现,新的CEO工作方式和以前不一样。以前的CEO比较强势,比如说他要决定在巴西并购一个电脑公司,他会跟首席战略官讨论,然后就跟CFO研究钱够不够,当这个事情他们研究得差不多了他就开一个30-40人的副总裁级会议,半天的会就来讨论让大家说Yes或者No,然后就报到董事会决定了。
  
  我们新的“建班子”做法是不一样的,怎么不一样呢?这个CEO领着一个8个人的核心团队,包括我,4个国际人士,4个中国人,大家都生活工作在世界各地,但每个月我们会在一个指定的地方,比如南非、巴西,或者美国任何一个地方,在一起呆3天。互相之间先进行深入了解,然后对一个问题从虚到实进行研究,不是马上决定这件事情,而是从根本上、目的上进行讨论,这次讨论并不做结论,第二次再研究,反复研究,最后再做决定。而这8个人每一个人都可以充分发表他的意见,充分显示他的权力。这样做最基本的好处,是做了这个决定以后执行起来要方便多了,因为每个人都充分发表了在这件事情上做还是不可以做的意见,而且关系就越来越融洽。
  
  现在他们就真正成了朋友。第一年利润大大增加以后他们收入也大幅度提高,现在大家都真正热爱这家公司了,而且定了一个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在内的全体共同承认的核心价值观,其中之一就是“说到要做到”。过去这个公司经常说了话做不到,现在是承诺“要想清楚你能不能承诺”,承诺以后就一定要做到。
  
  让员工成为企业主人
  
  联想现在由于利润好了,我们特别关注员工报酬的提升,所以全球员工士气高涨。说到底,对员工要有一个非常好的激励计划,如果没有这个都留不住人。第一要先激励,美国董事会希望用期权留住人,我坚决坚持给现金,拿钱把他们留住。第二要充分尊重团结,让他们充分表现出他们的能力,过去CEO很强势的时候,他们表现不出来的,今天可以充分表现他们的话语权。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文化,中国人尤其应该要学会的是“有话要直说,放在桌面上说,但是要好好说”。因为外国人以为中国人喜欢说话很隐讳,我们也不喜欢这种表达方式,希望把话说清楚,好好说,让对方能接受。我们非常提倡沟通和谈心的方式,在一起喝咖啡,反复增进了解,渐渐这些人就真的成了朋友。
  
  领导层团结之后,制定战略是经过反复调查研究过的,就很容易获得成功。更重要的是,让这些班子里的成员真正成为主人,用更好的长期激励的文化,让他们自己变成企业主人,而不是股东在这里以主人的身份指手划脚。
  
  谁在心疼这个企业?
  
  《基业常青》一书中有个观点,认为一个企业要想做百年老店,要尽量从自己公司内部去选拔人才,我觉得是有一定道理的。HP在10年多以前从朗讯请来了卡莉做CEO。卡莉会花几百亿美元去并购康柏,我们购并IBMPC只花了12亿美元,今天联想集团现金流有30多亿美元。HP在并购完了之后,康柏跟HP内部的碰撞非常之多,很多问题并没有想清楚就去做了。几年以后他们换了马克·赫德来担任HP的CEO,马克·赫德是一个能力非常强的人,我们跟他竞争感觉到压力巨大,他是一个很好的CEO。
  
  但是,在两年多以前,大家都知道因为性骚扰的原因,董事会指责他,结果最后发现并没有这个问题,而是他报销了2万多美元不该报销的钱,董事会竟然把他炒掉,马克·赫德最后拿到了多达4000多万美元的赔偿。现在HP受到我们的冲击巨大。
  
  这个事情的背后是什么呢?这反映了这个企业(HP)还有没有真正的主人。谁在心疼这个企业?这个企业不赚钱了谁在管他?如果我是HP的老板,我一定会找马克·赫德单独谈话,你看你这个家伙做的什么事情啊,你还不好好承认错误,把2万多美元赔偿就算了,好好干活吧。
  
  因为我是企业的主人,两年多以前,我已经65岁了,那时候联想集团出现了问题,我还要回来重新出任董事局主席,因为我代表公司40%以上的股份。完全市场化的企业,如果小股东占据重要地位,董事会里的董事会为企业长远发展考虑吗?不会,他们更多的是为了遵纪守法,不让管理层侵占股民权力。如果说我作为股东代表,同时也是一个投资者,我所投资企业最重要的办法就是让管理层有股份,让他们真的成为主人。联想控股下面有若干个公司做得都非常之成功,主要原因是舍得把股份给管理层,让他们当主人。
  
  联想控股下面有一个基金叫弘毅投资,2003年创办的,现在掌管着500亿人民币资金。在对地方国企进行投资的时候,我们发现国企领导人非常能干,而且很忠于职守,我们进去以后通过期权或者贷款的方式,让管理层有百分之十几的股份,他们的能力就会大大迸发出来,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打开了笼子的门,把老虎放了出来”,他们会做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文章来源:优米网

  王石:房产教父的放下和坚持
  
  作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之一,万科这座罗马城的建成,王石可谓功不可没。王石,这个一石激起千浪的人,2011年,他的选择是——赴美游学三年。这一年,他已经60岁。
  
  60岁的王石,神采奕奕,皮肤被晒成古铜色。这位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的董事长,被称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教父”。2010年“万科”销售过千亿,并没有改变王石的倔强与争胜的雄心。虽然他似乎已经“放手”万科的日常经营,但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却引领这家中国住宅地产开发龙头在过去10年,以“深圳速度”向上、再向上,又如“垦荒牛”一般稳健、再稳健。他是万科乃至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灵魂”,他的战略眼光、制度设计和精神内核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28年前,我只身来到深圳创业,并不清楚前途如何,因为梦想和尝试,才有了今天。我鼓励年轻人、创业者勇于开创尝试……即使离开了万科,精神上仍归属万科。”如今,即便已经身在美国,只要在搜索网站里输入王石的名字,这句离开之前说过的话仍随处可见。回顾几十年自己经历的风雨历程,王石引用了一句商业史写作名家吴晓波(博客)(微博)说的话来概括自己:“过去三十年不是那么伟大,未来的三十年不是那么平坦。”
  
  那个年代的军人
  
  谈及王石,必须谈到两个事情——万科,珠穆朗玛峰。
  
  这位喜欢拿着《大卫科波菲尔》当枕头的人,只身下海的传奇故事被再度翻起:
  
  王石,1968年参军,1973年转业,他几乎经历了那个年代所可能经历的一切:当兵,做工人。1977年,他从兰州铁道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广州的一个机关工作。如果不是1983年发生的一些事,他的一生也许会像大多数人一样在规则而平淡中度过。然而,1983年,广州的机关干部王石做出了一件令不少人摇头的决定,他辞去了公职,暂别了刚刚组建的小家,孤身一人去了当时尚是一片荒山滩涂的深圳特区,开始了他的创业之梦。
  
  事实上,王石冒险辞职下海深圳源自一次无心的逛街。一天,他从深南路拐进蛇口的丁字路口,忽然望见路北一侧耸立着几个高大的白铁皮金属罐。那是泰国正大集团的玉米储藏仓,这些玉米产自美国、泰国和中国东北,经香港转运到深圳。王石打听到,这个公司需要玉米,但因没有运输指标无法直接从东北采购玉米,不得已只能通过香港中转。一拍胸脯之下,王石承诺解决运输工具问题,并就地当起了玉米中间商。于是从1983年4月到12月短短8个月间,他赚了300多万元。之后,拿着这笔“玉米钱”,王石成立了以主营进口专业视频器材的“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这便是房地产公司万科的前身。
  
  王石有野心,想做一番事业,而不是做一个昙花一现的暴发户。他很快意识到,公司要想长远发展,就必须在“规范”上面下工夫。1988年,王石和他的同事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对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尽管遇到今天难以想象的诸多阻挠和压力,公司还是迅速地完成了股份制转换,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按照国际惯例向社会公开发股的工商企业,并且更名为“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深发展、深宝安等一道,被称为股市的“老五家”。
  
  对一家“不问出处”的企业来说,股份制改造显然是个痛苦的过程,但正是经历了这次涅,万科才得以健康地发展壮大。
  
  作为一家新兴企业,万科以做贸易起家,先后尝试过诸多产业,1988年才开始介入房地产开发,由于缺乏政府背景,他们拿的第一块地的地价高出市场价10倍以上。对此,万科人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当年的万科就像个野孩子,别的孩子有饭吃,万科却得自个找饭吃,甚至是去抢饭吃。
  
  在房地产开发行业,万科是个迟到者,但正是介入市场时的这种不利处境,迫使万科在与市场对接的路上比同行们走得更快。在同行眼里,万科和王石都有点“怪”,他们总是会有一些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但事实证明,他们在大多数时间都将同业甩到了身后。(励志一生 www.lzdaxue.com)从最初的“物业管理牌”到“规划牌”、“环境牌”,再到如今的“环保概念”、“高科技智能化概念”,在理念和实践上,万科一直走在国内同行的前面。
  
  万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领跑者”的角色。“搞企业有点像万米跑,有人喜欢领跑,有人则愿意跟跑,而万科的角色是领跑。”王石说:“这样可以逼着自己不断提高,万科要求自己开发的住宅永远是同行观摩、效仿的对象。”
  
  今天的万科,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实现了这一目标。经过多年积累,以“城市花园”为代表的系列品牌已经树立起“设计精心、配套完善、物业管理出色”的良好形象,逐步确立了自己的专业优势。
  
  全球第一的位置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王石选择前者。“时间能够证明对与错。”王石曾经这样坦然地表示。万科总能够在市场上占领先机,就是因为对市场和政策的理解把握,总能做到“先发制人”。
  
  先发制人的特点让万科成为了行业的标杆,并在两次“调控年”中表现突出。
  
  第一个“调控年”是2007年,万科在彼时率先降价,市场的反应使万科在这一年成为中国第一家进入500亿销售额的地产企业,并且上市公司市值成为全球地产第一。而这一年也恰好是国家开始调控紧缩的时候,当12月份王石预见性地提出“拐点论”后,之后的走势恰好印证了这一判断。万科的主动降价率先回收了部分现金,在宏观调控与金融海啸的双重压力之下,保证了公司营运资金的周转。
  
  第二个“调控年”是在2010年,万科当年突破了1000亿元的销售大关。在三年的管理模式调整和战略布局之后,万科把握住政策的方向,积极进入中小城市,并且把刚性需求作为主要的消费对象,由此重点开发中小户型,并坚持以高周转为赢利模式,这样的定位成功地使万科在调控中扩大了发展。
  
  万科目前又将目标锁定在保障房上,积极推进工业化生产。他们认为,未来政府将大笔投入保障房建设,而工业化显然是万科获得保障房项目的重要理由。
  
  万科经历着反反复复,也在不断修正着自己的方向,正如它的领舵人王石的坚持与反省。从成立后的多元化经营,到1993年开始定调于房地产方向,万科在业务上不断做“减法”,直到2001年将旗下的万佳以4亿元卖给华润,才完成了业务“蜕变”。王石在他的《在路上》中阐述,登山的过程,是个不断需要挑战自我勇气的过程,而万科也将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地寻求着自己新的高度。
  
  “风花雪月”的微博
  
  在一堆房地产老总中,王石似乎是一个“异类”,他没有任志强那样的“火爆”脾气,也没有潘石屹(那样的爱热闹,即便是在织“围脖”中,他发得最多的照片,是关于他家里的两只猫咪、1只小狗、1只小香猪以及各种各样的苹果,吃的、没吃的,红的、青的,室内的、室外的。
  
  “照片出现红苹果,说明我在城市,青苹果则大部分在野外,因为青苹果易长期保持光泽新鲜。”王石曾经这么描写过:“看报、小寐、看书……两个小时抵目的地,即使半夜仍掩不住城市的秀美,嗅到清香,桂花香?房间果盘,绿苹果是太原带过来的。”
  
  王石似乎已经被贴上了“苹果先生”的标签,为什么是苹果呢?他曾如此解释过:“登雪山、穿越沙漠,除了同伴,很少感觉到新鲜生命的东西,水果中,绿苹果最方便携带,也不易损伤,故习惯旅行携带绿苹果。同伊甸园里夏娃吃的苹果没有关系,同牛顿发现地球万有引力的苹果也没有联系……”他也曾如此说:“有一次登雪山,突击营地,环境恶劣,物质短缺到缺氧呼吸。同帐篷的山友递过一个苹果,象征着生命力的水果给了我强烈的冲击和感动!”
  
  同样是“微博控”,王石偶有几条内容是与房地产、经济、万科相关的,其他更多的却是“风花雪月”——“雨雪交替,整个城市湿漉漉的,雨伞成了必备,雨靴也要添置。上午英语学校,中午专题讲座,下午图书馆、口语训练课,应酬只能在晚上,返公寓大量作业。时间衔接以分钟计,行走匆匆,哈佛节奏。即使如此,见到活泼小家伙,忍不住停留片刻,然后拔腿就跑……”
  
  “什么才叫享受人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王石如此定义。当然,如果按照这个定义,那么,他一直在享受自己的人生。
  
  60岁的哈佛学生
  
  60岁的王石计划很详细:游学三年,第一年是美国哈佛大学,选题是企业伦理道德和城市规划,剩余两年将在欧洲继续游学。
  
  在别人眼中,王石一直是精力旺盛的人。
  
  为什么去登山?——“因为山在那里”!这是英国著名登山家马洛里的名言。“1995年,我的左腿开始剧烈疼痛,吃了止痛片都会半夜疼醒,医生诊断说我患了腰椎血管瘤,不能运动,否则很可能会瘫痪。我那时就想在瘫痪之前把没有做到的事情都实现,于是去了西藏,又结识了西藏登山队,才会有今天的我。”这位曾经被医生预言过可能会坐轮椅度过下半生的汉子,登顶过珠穆朗玛峰,创造了6100米中国滑翔伞最高纪录,“这是我选择的生活态度,不断地向上,生命在高处。”
  
  要不要退休?——“11年前辞去总经理职务至今,但还没有退休。对一个成功的男人来讲,50岁才是辉煌的开始,能持续多长就要看欲求目标和因缘际会了。现言退休早了点儿。”
  
  为什么去留学?——“我现在已经60岁了,也算是中国一个著名的企业家,为什么还来哈佛学习?这其中当然凝结了很多原因,但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通过学习,我能更好地顺应市场的新变化。在这个时代,尤其面对新经济,如何管理,让一个传统的公司迎接挑战?换句话讲,如果我觉得我不胜任董事长,我会马上辞职。但我辞职了必须找新工作,支撑我的生活开支。我的消费不少,因为我喜欢登山、喜欢旅游,还包括我的家庭支出。或许退休后会有固定的退休金,但是我现在还是会想,2011年,作为万科的董事长,我能拿到多少。钱太多会很麻烦,即便是企业赚得多了,也不行,我们也要想如何做公益。辞职之后,我的责任会比在万科小,我的工作会比在万科多。”美国游学的王石在哈佛大学发表了他淡出万科后的第一次讲话。
  
  赴美之前,王石引用洛克菲勒的话发了一条微博,似乎也是给自己的选择做出注脚:“赴美前寄语:成功的秘诀之一就在于将平凡的事,做得不同凡响。”
  
  文章来源:优米网

  赵普:安全感先于幸福感
  
  文/陈敏
  
  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
  
  赵普少时就开始颠沛流浪,从安徽黄山到池州,转合肥,客居北京,始终在走。他从小就爱挑战个高体壮的男生,对方在沙地上压扁他,问:“认输不认输?”一边把他的光胳膊在沙地上磨来磨去,他疼得龇牙咧嘴,就是不认输。就这么长大——要么认输,要么变得强大。
  
  16岁时,赵普参军,在一次晚会上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引起领导关注,被调到团政治处广播室,从此对播音情有独钟。
  
  19岁退伍后,赵普在安徽体育馆人事科待了4年,为老干部服务。“有两年都在迎来送往。老干部走了,我要慰问家属,联系殡仪馆,买送花圈。”常常从殡仪馆出来,取掉小白花,赵普立刻跳上公车,然后健步跑进安徽省气象台播报室,别上话筒,有模有样地播报次日气象。为了这3分钟出镜的兼职,他常常要在路上折腾很长时间。
  
  23岁,他没有接到续岗通知。竟然下岗了!
  
  是因为直言不讳的工作方式,还是阳春白雪的艺术理想?父亲也在同年病逝。为别人的父亲写过讣告,鞠过躬,见多了生离死别,临到自己,仍是眼泪热流。
  
  “爸被人叫了一辈子‘老赵’,没有等到别人改口叫‘赵老’就走了。”从此独自行走在艰危岁月。摆过地摊,卖过玩具,扒过火车,住过地下室,光在北京就搬了13次家……“我是搬家高手,速度奇快!”
  
  赵普曾写过日记以示心迹:“孩提时候,爸为生活奔波,自省城下放到山乡,又从山乡调到滨江小城,再调回省城……上中学时,一家人渐次团圆,生活逐步安定。此时的我年轻气盛,觉得爸爸守道而不能达变,忠厚而不用智巧……退伍以后,历经就业、下岗、上大学、再就业,渐知好歹,想起小时候,爸启我以智慧,授我以操守,不禁自惭形秽,始有曲意承欢之意,此时的爸爸已形容枯槁,暮色苍茫了。”收笔一句:“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
  
  一路漂泊,旅程短暂
  
  1995年,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干部专修班在全国招生,赵普考上了,他揣着仅有的8000元来到北京。1996年年底,他拿到了大专文凭,打开一看,哑然失笑。
  
  “斜纹底文,全部印着‘成人’的字样——这不是毕业文凭,是我的成人礼呢。”
  
  尽管25岁的大专生有点老,赵普还是凭借主持经验和实力,进入北京电视台实习。
  
  他兴冲冲搬进了台里位于西三环的地下室。10平方米,上下铺,8个男人抽烟喝酒,打呼噜。但真正不可忍受是没有机会上镜,他每天对着本子和话筒抑扬顿挫地配音。
  
  当时的老主任罗影说:“宋朝刑罚有一招叫‘杀威棒’,知道吗?心气再高,也得在这儿憋着!”足足半年不给镜头。赵普熬着,没事就去台里,看别的主持人怎么播音。很苦闷的时候,他能一夜抽完一包阿诗玛。别人都睡了,只有他的烟头一明一暗,直到抽醉倒地。
  
  那年春节他没有回老家,等到机会上镜,担任一个小节目的主持。
  
  1999年,赵普和一位叫朱朝辉的农民青年同时崭露头角。这一年的6月20日,山西临汾吉县人朱朝辉骑着一辆粉红色本田250摩托车,沿着父亲设计的跑道,成功飞越黄河壶口瀑布,创造了历史。
  
  为了报道这次飞越,北京台竟把转播台开到了壶口瀑布现场,准备跨省直播。带队的是王惠副总编辑。当时共5位主持人,分担不同角色。年纪最轻的赵普被安插在可有可无的位置,现场说一句话就OK:“朱朝辉嗖的一下就飞过去了!”
  
  沮丧的赵普仍然具有行动力。当时电脑还不普及,他在来之前就特意查了壶口的资料,到达当地后马上收集实际情况。然后他到瀑布现场考察,决定方案:穿上救生衣爬到瀑布下面,找消防部门借一根粗缆绳把自己捆紧。这个角度能拍出瀑布的险峻——史无前例。
  
  “飞越”的前晚小组开会。王惠说:“镜头过来,可能说30秒,也可能说5分钟。你们都说说看。”别人都说一两分钟。赵普一气说了10分钟,没停,有历史故事,有当地民情,也有拍摄角度。
  
  在接下来的直播中,赵普的镜头最多。变化随之而来。(名人名言 www.lzdaxue.com)赵普被调到了“公益歌曲大擂台”,只做大型节目,年年主持北京台春晚,成为台里一哥。
  
  生活稳定,薪水丰厚,赵普却在2006年出人意料地参加了央视二台的《魅力新搭档》比赛。
  
  “在选手里我是资深人士,其他人要么刚毕业,要么刚入行,他们都喊我老大。跟一帮小弟弟比赛,我要是跌出前三甲,就已经败得一塌糊涂。”
  
  他最终拿下了赛事第三名。随后,央视新闻节目《朝闻天下》制片人约请赵普主持。赵普不分昼夜地做了7个样片,正式播出后反响很好。
  
  当时赵普在北京台刚好干了10年,单位正在进行最后一次福利分房,象征性交上10万就能拿到钥匙。负责人说:“房子给你留着,你再考虑!”赵普说:“您把10万退给我吧。”对方劝:“你在这里,是制片人,一哥,又有房……”赵普笑了。开弓没有回头箭。

  1. 从保安到央视著名主持人
  2. 曾宪梓:忍一忍就过去了
  3. 胡立阳:我如何出人头地
  4. 尼克·胡哲:没有四肢的人生
  5. 宗庆后:25年只做一件事
  6. 李嘉诚忆奋斗史:14岁时被说眼眸无神难成大器
  7. 褚时健的逆袭
  8. 郑裕彤: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两个字
  9. 史玉柱:创造500亿的财富指南
  10. 华人新首富李泽钜:财富背后的心理秘笈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励志大学将对私自转载者追究法律责任www.lzdaxue.com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本文标题: 柳传志:谁在心疼联想这个企业
本文地址: http://www.lzdaxue.com/lizhirenwu/22411.html

励志人物

倾一生之力,注一世之情。
听一席之音,赏一瞬之魂。
读经典之篇章,励高远之宏志。
撰经世之子集,留百芳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