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励志大学 > 励志文章 > 励志人物 > 李想:不如把就业当“创业”
11
05

李想:不如把就业当“创业”

  李想:不如把就业当“创业”

  不是“海龟”,没有学历,在风险投资家眼里,李想的创业显得有些另类。如今,在专业IT网站排名靠前的五家,除李想的公司外,都是靠几千万美金的投资“砸”出来的,只有他们是自己滚雪球,这让风险投资大跌眼镜.
  
  八十年代的人要早早确定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最近,80后创业标杆李想在自己的博客里这样嘱咐他的同龄人,他认为这是他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
  
  李想的泡泡网是一家从事电脑硬件、个人和办公数码产品的信息服务的网站。
  
  他高中毕业后放弃读大学,醉心于互联网创业,从最初几千元的进账到1亿以上身价,用了不过短短的四年。他的泡泡网也从最初的个人网站,发展为中国第三大中文IT专业网站。
  
  随后,李想被媒体定义为白手起家的80后财富新贵,新生代企业家领军人物。
  
  不是“海龟”,没有学历,在风险投资家眼里,李想的创业显得有些另类。如今,在专业IT网站排名靠前的五家,除李想的公司外,都是靠几千万美金的投资“砸”出来的,只有他们是自己滚雪球,这让风险投资大跌眼镜。
  
  拼的是坚持和执行力
  
  李想在讲述自己的创业经历时,认为创业的路上荆棘遍地,关键是贵在坚持。
  
  2000年,当大多数高中同学都在念大一时,19岁的李想已经有了一个很前卫的头衔——泡泡网首席执行官。
  
  但当时,在石家庄——李想的家乡——知道网站的实在不多。许多人以为“泡泡网”就是“泡网吧”,当时,李想去注册公司,市工商局回复,要李想去公安局开个证明才给注册。
  
  每天,这位少年首席执行官骑单车到河北科技大学附近一间两居室民居上班,和其他3名年轻人连续工作15小时以上,饿了就泡方便面,最后李想连泡都懒得泡了,就直接啃。
  
  此前的李想并不是别人眼中的精英人物,当他说要放弃高考立志创业时,老师连劝都没劝就同意了,“差生”李想的退出,有利于提高学校升学率。
  
  父亲李宪法至今仍清晰地记得18岁的儿子说出不上学的理由,“互联网是个潜力无穷的增长市场,现在我不去占领,等我读完四年大学,早就被别人占领了。”
  
  李想回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每到一个人员量级的时候,感觉就像是一个坎儿。最开始几个人在做的时候大家都做得很愉快,因为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每天工作14、15个小时都不觉得累。2003年注册公司以后,人数多了,大概有20个人左右,我们还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且自己那么多年一直做下来从来没有给别人打过工,耳朵里面根本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压根儿也不去想管理,觉得只要大家做得开心,踏踏实实把这个事情做好是应该的,什么管理不管理的,而且整个团队也没有什么人学过管理,所以也忽视了管理,结果一下子走了一半多的人。
  
  我觉得,这时候就像死过一样,我们自己怎么办呢?没有办法,只能自己往下坚持。
  
  第二天,剩下的人去大学里招聘,找来年轻人一个一个去培养,不懂管理没关系,我们去看书、向别人学习,当时我买了十几本管理的书,天天看这个东西,之后企业总算是进入了一个比较健康的发展过程。
  
  过去我们连福利都没有想过,后来三险一金、商业保险、员工过生日各种各样的活动全都有了,虽然成本花了很多,但是企业可以发展得更健康了。
  
  谈到选人和用人,李想很有自己的一套。
  
  “刚开始做汽车之家的时候,很多人给我们建议,给我们推荐了很多非常强的人,说这是哪个杂志的资深编辑、这是哪个网站的资深记者,用他们肯定能做好。当时我就拧着来,我找的全是年轻人,都是大学刚毕业的。我觉得很多时候他是一张白纸反而更好,包括这些年轻人来的时候,我更看他的心态、学习能力和把自己放的位置是否是一个学习的位置。”李想说。
  
  在这样一种独到的培养模式下,员工在李想手下,真的就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了。非常有意思的就是新招进来的一个年轻人,来的时候什么都不会,两个月以后,连适用期都没有过,就已经有其他的网站花6000元、7000元的待遇要把这个人挖走。
  
  把事情做好,李想拼的还有一个执行力。李想说,我们周六、周日都上班,算下来,我们一年比别人多干5个多月的时间。我觉得可能企业的性质不同,因为我们做的是一个红海,大家拼的就是执行力。
  
  自己的成功可以复制
  
  从最开始的时候,李想就没想到要单打独斗,每到一个最关键的时候,总会有合适的人加入创业团队。2000年春节前,李想说服大学毕业后到深圳打工的樊铮回到石家庄,把两个人的网站合到一起,成立泡泡网。
  
  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2004年的时候,曾有人计划出资近1亿元来收购泡泡网。对李想来说,卖掉公司,意味着23岁的他和几个创业元老都有可能得到数千万现金。然而他最终没舍得卖。
  
  他当时发现自己要卖掉的不是网站,而是整个团队时,心里就特别痛苦,真的舍不得。自己真正想要的,并不是金钱,而是要和这个团队一起把事业做得更大,创造出更大的财富。
  
  如今,身为80后的李想领导着同为以80后为主体的员工。因为李想认为,80后也可以有责任心,也能成为行业的精英。
  
  李想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他说,“其实我只专注于一个领域,一直坚持做了10年,我觉得任何人如果能在一个领域一直坚持做10年,其实也都能做出一定的成绩来。”
  
  李想创业谈
  
  我倒建议年轻人不如把“就业”看成“创业”,把这个“业”看成事业,利用一个好的平台,把他当成自己的事业,当成自己学习成长的空间,以创业者的心态去对待,去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你一定可以创业成功的,这个成功的定义就是,你可以变成真正的精英,可以让老板对你尊重的精英,而不是可以随随便便开除掉的混日子的打工仔。

  白手起家身价过10亿美元的11位中国女富豪
  
  根据胡润百富在北京发布的《2010海南清水湾胡润百富榜》榜单了解到,中国女富豪居世界第一,全球20位拥有10亿美金的白手起家的女富豪中11位来自中国。
  
  胡润百富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胡润表示:“中国女企业家是绝对全球领先,在创造财富方面没有第二个国家的女企业家能赶超她们。”
  
  排名:1中国张茵380亿53岁玖龙纸业
  
  1985年,27岁的张茵放弃了国内优厚的工薪和住房,仅带了3万元人民币来到香港闯荡。
  
  “创业之初确实艰苦。”张茵回顾往事时深有感触地说。至今让她难忘的是把她领进这一行业的“师傅”——内地某造纸厂的厂长。“开始我并不愿意做这一行,但师傅说,废纸就是森林,将来造纸业肯定要从资源造纸向再生纸发展。师傅还说,从香港进口的纸浆多掺有水分,品质不高,因此希望我能够改变这个现象。就这样我入了行,并干得很成功。现在师傅已经八十岁了,我还经常去看望他,师傅的孩子也在我的公司里工作。”
  
  从“第一位上富豪榜的东莞企业家”到“废纸女皇”,从“两会炮手”到“血汗工厂女老板”,抑或今日甚为时髦的“低碳富豪”,张茵从进入公众视野那天起,就开始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
  
  她脚跨中西,其成功缘于在美国发现了废纸生意,并巧妙地利用了南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但在其耀眼的成功背后,她与中国本土企业家的行事方式极其相似,是一个强势管理者,但不愿抛头露面,缺乏与公众互动的能力。
  
  “我不习惯抄近道”
  
  当玖龙走出泥潭,业绩节节攀升,众投行与投资机构纷纷找到张茵,给出一份份的并购方案,结果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碰了一鼻子灰。
  
  “我们绝不能上什么富豪榜。”2003年10月3日,玖龙公司收到胡润发来的关于核实张茵财富数字及相关信息的邮件后,张茵的第一反应是——焦虑、劝阻。
  
  这种情绪并不难理解。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位东莞企业主进入过富豪榜,东莞这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二线城市之一,从来都笼罩着一件神秘的面纱。藏富于民一直是它的一大特色,它的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地市级城市前茅(2009年GDP近3800亿元),但人们却很难看到所谓的“富豪”或“企业家”主动出没在形形色色的论坛、峰会或是镜头前。
  
  第二天,张茵托丈夫(玖龙集团副董事长、行政总裁)刘名中回复胡润。邮件是用中文写的,口气甚为含蓄:“贵公司关于中国大陆百富榜的传真收悉,非常感谢。经研究,有关贵公司要求敝公司给予答复的内容,我公司不考虑出版。谢谢!”
  
  胡润没有回复,张茵心急如焚。10月6日深夜,以为胡润不懂汉字,张茵敦促刘名中给胡润又发了一封英文邮件:“……如果没有经过我们同意擅自发布关于我们的任何信息和数据,那只好对簿公堂了。”
  
  胡润最后“辜负”了张茵,张茵以25亿元的财富排在2003年胡润百富榜第17位,这是她第一次进入公众视线。
  
  吴亚军
  
  排名:2中国吴亚军280亿46岁龙湖地产
  
  据龙湖地产上市招股说明书显示,吴亚军拥有龙湖地产23.43亿股股票,以龙湖地产上市7.20港元/股的开盘价计算,她的身家约为169亿港元,约合149亿人民币。
  
  与内地昔日女首富杨惠妍相比,吴亚军持股市值还有较大差距。
  
  做记者累积人脉虚心向王石求教
  
  公开资料显示,吴亚军1964年出生于重庆合川,1984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
  
  据媒体报道,吴亚军出身于裁缝世家,做得一手好旗袍。她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重庆前卫仪表厂工作,月收入100多元,这在那个年代是绝对的高工资。
  
  1988年吴亚军北上北京,在《中国市容报》做了五年的记者。在北京工作的日子里,吴亚军与多个部委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为龙湖地产今后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人脉资源。
  
  1994年,吴亚军与老公蔡奎一起创办龙湖地产,开始在重庆涉足房地产行业。五年之后,重庆西苑项目启动,一上市便成为抢手货,市民彻夜排队购买。“卖房比卖菜还快”的销售速度让其资金也由此充裕起来。
  
  吴亚军与万科集团掌门人王石在很早以前就已相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深圳万科集团成为当时中国地产界的翘楚,吴亚军为此专程去深圳拜访万科,虚心向王石讨教做房地产的门道,龙湖地产就此迅速在重庆地产界站稳脚跟。
  
  发家成为黑马向外攻城拿地
  
  2004年10月,龙湖地产联姻世界500强香港置地,合作投资40亿元,开发“大竹林”时尚生活社区。
  
  同年,龙湖地产以成都为第一战开始向外攻城拿地,作为地产界的一匹黑马,所到之处,无不让人领会“可怕的龙湖”的真实含义。
  
  2007年,龙湖开始进攻北京,主攻项目就是别墅,凭借“滟澜山”、“香醍漫步”的出奇制胜,两个项目相继创下了北京别墅市场开盘数量大、销售速度快、成交量高的三项纪录,龙湖地产一跃成为北京房地产行业关注的焦点。
  
  龙湖地产首席财务官林钜昌在日前龙湖地产香港上市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到2009年上半年,龙湖地产毛利润超过人民币18亿元,较2008年大幅提高31.3%。估计2009年度,集团预测权益持有人应占综合纯利将不低于人民币20.146亿元。
  
  成功
  
  对客户无微不至细节成就龙湖
  
  关于吴亚军的成功秘诀,业内有许多说法,但其中有一点大家是公认的:细节成就龙湖地产。
  
  据媒体报道,说龙湖地产的新项目在开盘前,除了要做产品宣传推广外,还要制订详细的客户接待方案,比如客户来了坐什么地方,中午客户饿了该为他们准备什么样的午餐,甚至连口味都要考虑到。
  
  每年春天龙湖地产都会组织老人去登山,为了确保老人的安全,出行前的半个月内,负责活动的小组至少要到现场踩点三次,并制订详细的方案。方案包括:路途中有多少个陡坡,预测老人走多长时间会觉得累等等……
  
  一个更广为流传的故事是:深圳万科高层林少洲参观龙湖地产的样板房时,脱下皮鞋换上拖鞋进屋,当他出门再穿自己的皮鞋时,发现自己的皮鞋掉了个方向:以前朝房间里的,现在有人将鞋摆放成向外。
  
  林少洲感叹:龙湖这个企业可怕!
  
  印象
  
  处变不惊为人谦和淡定
  
  吴亚军是一个神秘的女强人,这是因为她是圈里出了名的“三不”人物——不签名、不上镜、不接受采访。本报记者在去年年底于成都目睹了这位神秘女强人的风采。
  
  “我们老板马上要出现了,她是个非常牛的女人。”一位龙湖地产北京地区高管的话音刚落,吴亚军身着一袭深色羊绒大衣便出现在记者面前:“不好意思,有点事,来晚了。”
  
  记者观察到,已经步入中年的吴亚军显得有些“富态”,面庞上带着谦和的笑容。
  
  吴亚军此次与媒体见面,主要是对当时流传的龙湖地产资金紧张的问题进行澄清。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见面会中,吴亚军的言谈举止始终透露出一种谦和与淡定
  
  陈丽华
  
  排名:3中国陈丽华270亿69岁富华国际
  
  陈丽华幼年因家境贫寒,读到高中便被迫辍学。生计所累,陈丽华做起了家具修理生意。由于她颇具生意头脑、待人热诚讲信用,生意红红火火,很快成立了自己的家具厂。
  
  1981年初,陈丽华从北京来到香港,通过社会关系的帮助,从事房地产投资。陈在香港的第一桶金是在比华利买了12栋别墅,不久高价卖出,获利颇丰。陈在香港完成其原始积累后,便及时地向港岛外拓展投资。目前,陈丽华的富华国际集团在北京已拥有数家房地产企业,包括长安俱乐部、丽苑公寓等,总投资已超过35亿元。
  
  陈丽华正逐渐将公司的业务转交给儿子赵勇管理。今年富华集团的主要项目是北京王府井到西单之间一个总投资40亿元的商业街和北京两处住宅区。满族贵族出身的陈丽华对她的紫檀博物馆倾注了大量的热情,这些年从东南亚收集了很多紫檀木做的满式家具。(励志电影 www.lzdaxue.com)陈丽华的第一桶金来自于八十年代早期的香港,在那里她抓住了房地产大发展的机会,同时也从事国际贸易。回到北京后,富华集团着手开发房地产,包括建立了长安俱乐部——中国最好的私人俱乐部之一。富华拥有2000名员工。
  
  香港富华国际集团董事长陈丽华成为中国最富有的女性,身家55亿元人民币,被称为中国第一富婆。她,就是十几年前的那部家喻户晓的电视剧《西游记》中唐僧扮演者迟重瑞的夫人。
  
  两人的相识还是得益于《西游记》,1988年《西游记》播出后,酷爱祖国文化的陈丽华看了非常喜欢,恰巧她又是一位“京剧迷”,来京后到中国京剧院会客唱戏,恰巧迟重瑞当年就在那里,两人谈得很投机,从此一步步发展直至1990年共结秦晋之好。
  
  和一个女强人结合,几乎就意味着迟重瑞不得不放弃他更多的休闲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去,这其中也包括迟重瑞曾经非常热爱的表演事业。迟重瑞是凭借“唐僧”一举成名的,但1990年结婚移居香港后他就开始远离了演艺圈。
  
  陈丽华女士对丈夫是这样评价的:“迟先生这个人特别好,不虚伪,说话也是慢条斯理,我管他叫‘迟到’。他这辈子尽迟到了,上小学的时候就老迟到,到《西游记》剧组也是迟到,到上海戏剧学院都28岁了,38岁认识我才和我结婚,所以迟到就成了迟先生的绰号。”
  
  好肯秀丽
  
  排名:5中国秀丽-好肯220亿47岁人和商业
  
  人和商业上市后,其实际控制人好肯秀丽持有的68.96%人和股权按照1月2日收市价计市值达到了204亿港币。在杨惠妍、许荣茂等地产富豪身价纷纷缩水的情况下,按照胡润百富榜的排名,其资产已经可以排到地产富豪榜前列。她无疑是神秘的,以至于内地媒体对她的报道只有寥寥数语,不少对她的报道都是出自香港媒体。
  
  据了解,四十六岁的好肯秀丽,出生于哈尔滨,原本姓戴,与英国丈夫结婚后随丈夫改姓好肯(Hawken)。根据香港媒体的报道,好肯秀丽在黑龙江大学修读中国文学,毕业后在先后在《哈尔滨日报》及《珠海特区报》做了五年记者,薪水微薄。有好事的香港媒体从当地图书馆找到她当年参与撰写的报导,大部分是社区新闻,跟金融财经完全沾不上边。1994年戴秀丽回到内地,并创办人和,开始了她的财富三级跳。
  
  随着人和“地一大道”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开建,好肯秀丽“地下商城”的故事似乎还没有讲完。截至08年10月,人和商业除了沈阳和郑州的两个在建项目外,在哈尔滨、广州等地还有多个拟开发的项目,总建筑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其执行总裁王宏放在上市仪式后表示,该公司年底会开设面积26万平方米的商场,明年目标则为开设总面积达77万平方米的商场。
  
  外界有传言好肯秀丽具有军方背景,以致可取得与军事相关的防空洞工程。也有传言说其与政府关系密切,但均未获证实。值得注意的是,原国家人防办公室副主任王胜利现担任人和商业非执行董事,在人和董事会中负责薪酬委员会等事务。此外,有观察者发现,从一九九二年开始,国家对民间资本进入地下人防领域的限制逐渐放松,而地下人防相关法律的出台节奏和人和的发展节奏却有惊人的合拍。
  
  地下城
  
  人和成功上市的答案或许在其采取的“地下商城”经营模式。所谓的“地下商城”是指通过兴建人民防空工程并在和平时期将其用作地下商城,再通过出租商铺或转让商铺经营权的方式获取回报。人和手上的商铺主要用作中低档服装商场的销售。根据人和商业的招股书,其全部收入均来自出租及转让哈尔滨及广州地下商铺单位的经营权。以人和商业目前投资额最大的广州地一大道项目为例,该项目地处寸土寸金的广州火车站商圈,2007年,地一大道每平米年均租金约2013元,每平米经营权转让均价约3.8万元。一位投资界人士这样评价其模式:“传统的地产公司对土地的储备及项目的地理位置均要求很高。作为稀缺性资源,好地段的土地供应永远是紧缺的。人和商业依托开发大型地下人防项目来运营管理商业项目,摆脱了对土地及项目地理位置的严重依赖。”
  
  资本跃升
  
  人和商业的独特模式最终体现在其财务数据上。根据人和商业披露的财务数据,05-07年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190万元、4850万元和近2.6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近500%。而且,人和商业的盈利能力远远超出各家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平均水平。05-07年间,人和商业的毛利率高达73.8%、76.6%和77.9%,净利润率分别达到18.3%、29.8%和72.8%。人和也由此吸引了风险投资商的目光并开始了其公开上市的步伐。
  
  08年1月份,人和商业宣布已获得新世界发展旗下的新世界策略投资公司、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和资本国际3家机构的投资,投资额分别为13亿元、2亿元和8亿元人民币。08年4月,人和商业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原计划募资117亿-156亿港元,但随着资本市场情况急转直下,8月份,人和商业调整募资金额到78亿港元,直到10月,人和商业宣布公开招股结果,发行价定在1.13港元,募资33.9亿港元。认购结果显示,人和商业最终只赢得672名散户捧场,总认购规模为1987.4万股,涉及资金2245.8万港元,仅占公开发售总规模的6.6%,余下的29.81亿股最终卖给了承诺兜底的基础投资者。据了解,最初人和商业计划以地产概念上市,在宣传过程中也多次声称要打造商业地产新的增长点,但最后为了能顺利上市,不得不千方百计“否认”自己是房地产公司。
  
  胡润报告称全球20位拥有10亿美金的白手起家的女富豪中,有11位来自中国。2010年共有153位女富豪上榜,以张茵和吴亚军为首,占财富总数的11.2%。去年十亿富豪人数增加到1363名,前1000名的平均财富甚至比两年前提高了64%,比去年提高了26%。其中前10名的平均财富上升最快,比去年提高了32%。
  
  朱林瑶
  
  排名:7中国朱林瑶180亿40岁华宝国际
  
  身为华宝国际董事长的朱林瑶是为数不多的几位白手起家的女富翁之一,也是在过去一年中少数几位资产实现增长的富翁之一。公司业务所涉及的行业包括了烟草、饮料、日常用品、化妆品等。
  
  张欣
  
  排名:10中国张欣150亿45岁SOHO中国
  
  张欣,SOHO中国CEO,1965年出生于北京,14岁移居香港,剑桥大学毕业后加盟华尔街,先后在高盛和旅行家集团任职,直到1995年底返回中国,与潘石屹共创了他们自己的房地产公司——SOHO中国。
  
  2002年10月,张欣凭借“长城脚下的公社”获得了相当于建筑领域奥斯卡奖的全球“建筑艺术推动大奖”。2004年7月,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2004年度25位“亚洲之星”之一。
  
  2005年1月,张欣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全球年轻领袖”。张欣还登上过《彭博市场》的封面,标题是“中国亿万富翁建设者”。
  
  陈宁宁
  
  排名:12中国陈宁宁115亿38岁嘉鑫控股
  
  陈宁宁,香港嘉鑫控股集团董事总经理,中国的“钢铁公主”
  
  陈宁宁,1971年出生,1994年即获纽约工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进入美国某金融集团任职基金经理。1995年,年仅24岁的陈宁宁从纽约返回亚洲,与其母亲吕慧在香港成立嘉鑫控股集团。嘉鑫控股注册资本为2250万美元,与母亲各持股50%,主要从事矿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年出口矿石量曾一度占中国进口矿石总量的十分之一。2007年,陈宁宁以6.47亿美元的天价将手中中国东方集团约28%的股权出售给米塔尔钢铁。陈宁宁对嘉鑫的钢铁版图雄心勃勃,“5年内,中国钢铁业将进行整合,并出现超大型钢铁公司,如果你不收购其他公司,你就会被别人收购。”
  
  陈宁宁二十几岁就跻身各大财富排行榜。年轻、貌美、财富、钢铁,这些都是陈宁宁的定语,使得这位香港嘉鑫控股集团的总裁身上,既散发着女性的柔美,又闪耀着一种金属的冷艳。
  
  何巧女
  
  排名:13中国何巧女105亿44岁东方园林
  
  何巧女,出生于浙江武义。上世纪80年代初,何巧女的父亲何永彩引风气之先开始经营花卉苗木。何巧女排行第二,自小就人如其名,性情乖巧,读书用功,而且懂事,不让人操心。
  
  1984年,何巧女考取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园林学专业。一次中秋节,何巧女去圆明园游览,看到那里杂草丛生、一片凄凉,由于园林景观的缺失,让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黯然失色,顿时感悟到了园林所能承载和展现的力量。
  
  2006年是东方园林的奥运年,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中轴树阵项目,合同金额1188万元;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项目,合同金额1898万元;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龙形水系项目,合同金额4734万元。还有北京通州北运河文化广场项目,合同金额4500万元。而在之后的2007年,承接了奥运媒体村项目,合同金额1526万元。
  
  “她是我认识的人里最聪明、最懂事、最能干、最有远见的女孩子。”老家的人,都这么说。
  
  黄曦
  
  排名:14中国黄曦100亿福信集团
  
  黄曦家族旗下的福信集团产业涉及金融、房地产、物业管理、进出口贸易、生物工程和IT业。福信集团是民生银行发起人之一,也是民生银行的大股东。几年来,福信利用民生银行股权进行了一系列的资产运作及资本经营,收益不菲。
  
  排名:18戴伟丽财富80亿元
  
  戴伟丽,生于1962年,在复旦附中毕业后,进入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主修计算机科学。毕业后,一直从事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工作。1995年,与周秀文合作创办了神奇科技。2006年成为首席运营官。2000年,神奇科技登陆纳斯达克,市值超过100亿美元。2005年12月,以2400万美元收购了UT斯达康系统级芯片所有资产,2008年以来,神奇科技在存储领域的并购、布局,让它在整体产品线上一举超越了高通。
  
  周亚仙
  
  排名:19中国周亚仙75亿50岁神冠控股
  
  神冠控股的“掌门人”周亚仙,三十年如一日用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引领企业攀登中国和世界肉类工业的科技高峰,成为中国肉类工业科技创新的带头人。三十年来,周亚仙所领航的企业取得了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先后获得十五项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科研成果奖和填补多项国内空白。同时,企业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中,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9年,神冠控股成为广西首家在香港上市的企业,目前市值超过100亿港元,将在今年3月8日开始纳入恒生指数成份股、综合工业指数——消费品类及中型股指,并登上了福布斯2010年中国最具潜力企业排行榜第七位

  华少:“中国好舌头”的野蛮生长

  文/华少

  做了第一季《中国好声音》之后,有一次我去青岛参加一个活动,《新周刊》执行总编封新城老师对我说:“真没想到,在《中国好声音》里面,你居然可以野蛮生长到现在这个样子!”说实话,我也觉得有点儿不可思议。

  一开始接手《中国好声音》,我是有心理准备的。这个节目清晰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导师选学员,第二个阶段是学员对战。在第一阶段,主持人无非是客串而已,只有熬到了第二阶段,才会正式登上舞台,表现机会很少不说,我甚至连个“主场”的机会都没有。上海,可不比杭州的温和熟悉,里里外外充满洋气,自然是精致挑剔。放下大上海不说,人也不熟。这个节目是浙江卫视和星空传媒联合做的,我的团队中的那帮兄弟都没机会参与其中,就我一个!

  李白在《侠客行》里写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我在直奔上海的路上,忽然有了点儿这样的感怀。可到了现场,我就傻眼了,事实上,根本没有那么潇洒浪漫,我倒有点儿形影相吊、孑然一身的意思。

  没办法,既来之则安之吧。我可是专业主持人,就是靠这个吃饭的,不能给浙江卫视丢脸。那时候最强烈的感觉是,什么都不顺手,连麦克风好像都没有我们浙江卫视的好用,更别说什么舞台和灯光了。

  不仅如此,一个主持人,只能留在台后,没有搭档,没有串词,不需要更多的展示,只是负责采访,调动学员情绪,鼓舞他们上场好好发挥,然后就和亲友团一起,分享从台上传达出来的情绪。

  既然节目形式如此,我自当尽力把自己该做的事情都做好,但让我万万想不到的是,我的表现一开始就引起了那么多人的质疑。

  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吧。

  浙江卫视上上下下沉浸在高收视率的欢愉中,人人脸上都带着笑,谈话都离不开《中国好声音》;所有导师都被媒体追捧,他们成了这个节目最出彩的元素之一;所有学员的演出也都成为微博及视频网站的宠儿,街头巷尾都在议论。只有我,只有那个“戏份儿”不多、形影相吊的我,被大家挑了出来,“千夫所指”,集体否定,而且,事态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没有一个人替我说一句话。

  虽然我事先有些心理准备,料到可能会有不同的声音,但当事情发生时,还是抑郁到了极点。毫不夸张,我连看微博的勇气都没有,我怕看见别人评价我的词句,怕在任何地方看到我的名字。

  坦白说,我在录制第一集和第二集时工作量是最大的,不仅要适应制作团队,尽快跟节目融合,还要把学员们的资料牢记于心,去和他们聊天,一起见他们的亲朋好友,把每个人的故事都捕捉到手……

  这可不是唠家常,所有这些过程都是有摄像机在拍摄的。换句话说,我一直在录节目,导师们说话的时候我在录,学员唱歌的时候我也在录,就差吃饭睡觉没被录下来了。

  在第一阶段的节目中,不少人看到我和歌手的亲友团站在一间封闭的屋子里,看着演出现场视频,偶尔我会出现一下,还是沾了亲友团的光。可怜我每集节目要出镜几个小时,到头来却只有二十几个镜头,每个镜头不超过20秒!

  最令人心有不甘的是,那么多功课,那么多努力,非但没有得到肯定,反而得到了一句“不应该存在”的评价!

  我当时的心情低落到了谷底,恨不得节目赶紧结束收工回家。唯一支撑我继续走下去的,是我一直和自己说的话:不管别人多么小看我、嘲讽我,自己不能小看自己。哪怕被公众指责得体无完肤,至少也要得到业内的承认——华少是一个专业的主持人。

  我硬着头皮撑!

  转折在第三集出现了。前两集播出后,节目整体反响出乎意料的好,到第三集时,节目组决定增加广告的环节。于是,就有了上一节说到的那段经历。

  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吧。但我如果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来形容这一切,是不是也算贴切?

  那集节目过后,我念的那段广告被很多人模仿传播,从策划本身而言,我们达到甚至超过了预期的效果,的确值得高兴。节目组似乎也认准了这个模式,希望在以后的每一集里都穿插这样的广告。

  从那以后,我的工作赫然多出了一项内容,那就是念广告。以前我参加各种活动,怎么可能会有这个环节?而现在,不论我走到哪里,都必然会让我念上一段。活动主办方常常会啪地给我一个广告说:“你就照着这个,快点儿念出来就行!”

  刚开始,我还会客气地提醒一下:“确定吗?念快了现场可没人听得清楚的!”

  “无所谓,大家不就图个乐呵嘛!”的确,主办方图的就是乐呵。

  记得有一次,因为太过疲惫,我在台上把广告词念错了,心里正琢磨着,要不要开个玩笑敷衍过去,结果台下掌声雷动,观众倒是真不介意,还一个劲儿地喊:“再来一个,广告,再来一个!”

  这是什么情况?我是在念广告,不是唱歌跳舞?广告还要再来一个,还有返场,我是该高兴,还是该悲哀呢?嘿嘿,我先偷着乐会儿去。

  1. 正确选择,野蛮生长
  2. 四周没路时,向上生长
  3. 车讯网CEO海兰:一个工作狂的向上生长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励志大学将对私自转载者追究法律责任www.lzdaxue.com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本文标题: 李想:不如把就业当“创业”
本文地址: http://www.lzdaxue.com/lizhirenwu/22414.html

励志人物

倾一生之力,注一世之情。
听一席之音,赏一瞬之魂。
读经典之篇章,励高远之宏志。
撰经世之子集,留百芳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