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励志大学 > 励志文章 > 励志人物 > 巴菲特和盖茨的对话:人生最重要的是专注
11
05

巴菲特和盖茨的对话:人生最重要的是专注

巴菲特和盖茨的对话:人生最重要的是专注

  
  半个多世纪以来,沃伦·巴菲特一直都恰到好处地把握了时机。对于这位传奇投资家,他的长期投资取得了惊人的回报,甚至有些学者都不敢相信,认为这只是侥幸成功。
  
  巴菲特自己把他的成功归结为“专注”。施罗德写道:“他除了关注商业活动外,几乎对其他一切如艺术、文学、科学、旅行、建筑等全都充耳不闻——因此他能够专心致志追寻自己的激情。”施罗德说,在小时候,沃伦就随身携带着自己最珍贵的财产,自动换币器。而10岁时,父亲提出带他旅行,他要求去纽约证券交易所。不久之后,巴菲特读到了一本名为《赚1000美元的1000招》的书,他对朋友说要在35岁前成为百万富翁。“在1941年的世界大萧条中,一个孩子敢说出这样的话,可真是胆大包天,听上去有点傻得透顶了,”施罗德写道。“但是……他很肯定自己能够实现这一梦想。”
  
  1991年美国独立日那个周末,巴菲特和盖茨见面了。这次会面是在凯瑟琳·格雷厄姆和她拥有的《华盛顿邮报》的主编梅格·格林菲尔德的倡议下进行的。
  
  对于盖茨,巴菲特还是非常欣赏的,尽管巴菲特比他年长25岁,他知道盖茨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但更重要的是,一直以来,两人就是《福布斯》财富榜上争相被人们比较的对象。(励志名言 www.lzdaxue.com)不过,以巴菲特对于IT人士并不感冒的性格,他自己是肯定不会加入凯瑟琳的周末之旅的,但是在格林菲尔德地劝说下,巴菲特动摇了。格林菲尔德告诉他:“你肯定会喜欢上盖茨的父母的,而且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人也会去。”最终,巴菲特还是同意了。
  
  想到要见到巴菲特他们,盖茨的心里何尝不是一样呢?“我和母亲谈了谈,而结论就是母亲质问我,问我为什么不来参加家里的聚餐?我告诉她我太忙了,我走不开,可她却搬出了凯瑟琳·格雷厄姆和巴菲特两个人,说他们都参加了!”但是,“我又告诉我的母亲说,我对那个只会拿钱选股票投资的人一点都不了解,我没有什么可以和他交流的,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不过在母亲的坚持下,我还是答应了。”
  
  对于两位巨人的第一次见面,很多人都在仔细观察。至少在一点上,巴菲特和盖茨是相似的,如果遇到不热衷的话题,他们会尽量选择结束。人们对于盖茨不善隐藏自己的耐心早有耳闻,而巴菲特,虽然在遇到感觉无聊的话题时他不会提前走开转而找本书看,但是他依然有自己的方法,他会在第一时间把自己从不感兴趣的话题中解脱出来。
  
  在与盖茨的交流中,巴菲特还是和平常一样,没有过渡语言直奔正题,他问盖茨有关IBM公司未来走势的问题,他还向盖茨询问是否IBM已经成了微软公司不可小视的竞争对手,以及信息产业公司更迭如此之快的原因为何?盖茨一一做出了回答。他告诉巴菲特去买两只科技类股票:英特尔公司和微软。轮到盖茨提问了,他向对方提出了有关报业经济的问题,巴菲特直言不讳地表示报业经济正在一步一步走向毁灭的深渊,这和其他媒体的蓬勃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是几分钟的时间,两个人就完全进入了深入交流的状态。
  
  我们一直在聊天,没完没了,根本没有注意到其他人。我问了他很多关于IT产业的问题,但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理解属于他的那个行业。盖茨是一个很不错的老师,我们谁都没有结束这次交谈的念头。
  
  巴菲特和盖茨边走边谈,从花园来到了海滩,人们也竞相尾随。“我们根本没有注意到这边这些人的存在,没有发觉周围还有很多举足轻重的人,最后还是盖茨的父亲看不过去了,他非常绅士地对我们说,他希望我们能融入大家的这场派对,不要总是两个人说话。”
  
  之后比尔开始试图说服我购买一台电脑,但我告诉他我不知电脑能为我做些什么,我不介意我投资项目的具体变化曲线,我不想每5分钟就看一下结果,我告诉他我对这一切把握得很清楚。但比尔还是不死心,他说要派微软最漂亮的销售小姐向我推销微软的产品,让她教会我如何使用电脑。他说话的方式很有趣,我告诉他:“你开出了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条件,但我还是会拒绝。”
  
  一直到太阳落山,鸡尾酒会开始,两人的谈话还没有结束。盖茨之前过来时乘坐的飞机将在傍晚离开,只是飞机走了,盖茨没有走,他依然在享受与巴菲特聊天的乐趣。
  
  晚饭的时候,盖茨的父亲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的答案是“专注”,而比尔的答案和我的一样!
  
  当巴菲特说出“专注”这个词的时候,不知道在座的人群中有多少能够体会他这个词的含义,但一直以来,专注就是巴菲特前行的重要指南。专注是什么?是对于完美的追求,而且这种秉性是特有的,不是谁说模仿就能模仿得了的。
  
  专注不但是做事情成功的关键,也是健康心灵的一个特质。专注就是注意力全力集中到某事物上面,与你所关注的事物融为一体,不被其它外物所吸引,不会萦绕于焦虑之中。
  
  不能专注的人,也就不能放松。专注与放松,实际上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而已,专注也是幸福人生的一个关键特质。
  
  一个人对一件事只有专注投入,才会带来乐趣。对于一件事情,无论你过去对它有什么成见,觉得它多么枯燥,一旦你专注投入进去,它立刻就变得活生生起来!而一个人最美丽的状态,就是进入那个活生生的状态。
  
  同样,专注还是完成伟大事业的决心,否则,人们都不会看到首位女性国会议员珍妮特·兰金力排众议反对美国参加两次世界大战,而这两场战争带给世界的除了灾难就是痛苦。

励志人物:加藤嘉一,一个强悍到变态的日本人


  加藤嘉一,1984年出生于日本静冈县美丽的伊豆,家里有一个小一岁的弟弟和小妹妹,家庭从爷爷开始都是贫困的。
  
  出生时,奶奶突然离去。3岁时,自己贪玩,骑车撞上了大卡车,得幸被救回,但留下几处永恒伤疤和右耳的伤残。父亲是运动员,从小锻炼他和弟弟。小学10岁时,父亲宣布找到好工作,搬往别处,住上了大房子。
  
  14岁时,加藤成为了优秀的柔道运动员,身高1米74,体重75公斤。14岁后,改练田径,体重下降到56公斤。练习三个月的田径训练后,荣获全国大赛第四名。同时他也参加校棒球队,参加了棒球日本小学生全国棒球大赛。在新学校里,每天坚持晨跑5公里,回家跑5公里,在路上走20公里。
  
  小学毕业后决定报考山梨学院大学附属中学(私立的),第二次报考通过,进入实验班学习。
  
  每天6点起床,坐一小时的电车,8点到校,下午5点放学,复习功课都在电车上完成,到家又换衣,在爸爸指导下与弟弟一起跑步,跑到8点,洗澡吃饭,复习睡觉。天天如此,很有规律。
  
  初二时,违规参加田径比赛,参加过全国大赛、夏冬的国家青年队集训。初二时,他被很多人认为是下届全国大赛的双冠军。
  
  但意外的是,他的腰由于过度锻炼出现伤情,致使他难以恢复原来的巅峰状态,于是放弃全国大赛,与同学去澳大利亚毕业旅游,大大开拓了眼界。
  
  13岁时,父亲被要债,他们一家不得不不停地搬家,四年间搬了20多次。
  
  他开始做童工,送报纸。在2200个日子里,除比赛、集训、报纸停刊,不管雷风大雨甚至台风,他都没有休息过一天,逃避过一天。那些天里,他都三点起床,三点半送报纸,六点回家吃饭,然后上学,晚上10点到11点睡觉。几乎没有一天睡过6个小时以上,平均4小时。但好在睡眠质量好,入睡容易。
  
  他高二时托福几乎考了满分,也开始做翻译。在校,他是个日本学生中的异类,常受到排斥。后来,他决定独自与逼债的黑道谈判,让父母全心去挣钱。
  
  在每次谈判中,他必被毒打,留下了好几道永久的疤痕,甚至出现过几次危机,但他绝不还手。后来得幸给做翻译的公司老板同情他,向黑道们施压,使得黑道不敢下重手。
  
  高二的冬天,他每天3点开始送报,骑15公里路上学,放学后到田径场锻炼两小时,再骑15公里路到21点半回家,吃饭,做功课。到24点睡觉,还时时刻刻面对来自黑道的压力。
  
  于是,他放弃田径,决定退役。这巨大的悲痛,加之他的“报复”社会的心态努力学习,三个月后的模拟考试,从全班中等偏下一下子升到“山梨县高考状元”水平(省状元)。在专注学习的同时,他每天还留给自己90分钟的慢跑时间。尽管学习紧张,但送报纸和做翻译工作却是一直坚持的。
  
  高考前夕,他不为考试担忧,而为家庭担忧。于是,高考第一天送完报后,打起了退堂鼓,但心中想起了奶奶的声音,决定参加考试,但不想上大学。第一场英语迟到15分钟,但做题只花了50分钟,还剩20分钟。考试结果是:语文都扣在20分的汉字题的20分,数学满分,英语198/200,生物91/100(三选一),世界史满分(三选一)。通过简单的全国统考,参加困难的大学组织的第二轮考试,成功考中日本最高学术殿堂“东京大学”。
  
  此前,他父亲已成功申请破产保护,但避免父母承受过多经济负担,让弟弟妹妹读大学,他决定留学中国,去北京大学。
  
  来中国时,他一字不识,一口难说,一钱没有,得幸北京国际化程度高,安然到达北大,但又遇上非典,经过与家人商量,决意一人留在空荡的北大勺园(留学生宿舍,号称小联合国)一号楼。每天晨跑一小时,洗澡吃饭,出去与阿姨们聊,中午吃饭看字典,聊到下午5点,与传达室大哥借《人民日报》看,晚上11点带着耳机听广播入睡。后来,中文说的写的很棒。
  
  在校期间,担任北大日本人协会会长,现任顾问;获留学生学习优秀奖本科生奖;参加、主持、策划、发言中日学术交流活动、国际研讨会共50多个。他有多种身份:制作人、策划人、主持人、媒体评论员、专栏作家、图书作者、同声传译者、人大附属中学日语教师、退役优秀运动员、谈判者、中国通。
  
别轻易以为有明天
  
  12岁时,加藤父亲的新工作十分不顺利,始终是半破产状态。最后,父亲的公司终于破产了,欠下许多债务。加藤交不起学费,甚至经历过黑社会索债的情形,这像是一个日本的古惑仔的童年。
  
  家里的钱总是不够花。他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他从初一、13岁开始打工——送报纸,尽量多赚点钱。每天凌晨3点钟起来,送到6点钟,他主要负责几个高楼公寓,跑楼梯,晴天、阴天、雨天、雪天、台风,从初一到高三,送了6年。
  
  “父亲没有工资,妈妈、我、还有弟弟,使劲、全力以赴打工,因为不能‘定居’,没法找到固定的工作。一家5口人只能勉勉强强地活,哪有余地还父亲的债务?”
  
  母亲是牺牲品,“同时打很多工,伤了身体。”年幼的加藤最害怕见到母亲的疲惫,更害怕听到她说:“儿子,对不起……”
  
  为了躲避债务,加藤一家搬了很多次家,弟弟和妹妹也换了很多次学校。有一次是半夜被“有关人士”赶走的。“那一刻,我们是无路可走的……”
  
  那段时间,他经常代表加藤家跟“要求我们还款的人展开“沟通”,打电话、直接沟通、暴力……“那些为难人家的电话,我不知道接了多少次。现在我身上还有几个伤疤,有的是永远都抹不掉的。”
  
  高二的时候加藤开始做日英翻译了。“工资比送报纸高很多嘛。当时我身材苗条,外表也还可以,所以也当了模特,是体育服装方面的。一切都是为了支撑家庭,而不是自己的爱好。”
  
  “有一次,我们家只剩了500日元(大约30元人民币),那时候,我带着弟弟和妹妹去附近的大超市品尝摆着的食品,日本几乎所有的超市都有‘试食角’。我不能让他们俩饿死……”18岁前,加藤一直认为自己是社会的“包袱”,他说自己其实是一个悲观的人:“别轻易以为有明天。”
  
  长跑是加藤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后悔。“从13岁开始搞长跑,14岁的冬天,我800米的实力是全国第一的,教练很期待,结果,受伤了。”
  
  他的跑步生涯告一段落,之后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上了高中,也参加了全国大赛,但始终没能获得满意的成绩。“17岁的冬天,身体不行了,病倒了。学习、跑步、家里的事没有办法兼顾下去了。”他只好退出了国家青年运动队。
  
  “学习在我看来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比送报纸、料理家里的事情、跟那些流氓谈判、日英翻译等相比容易多了。”他开始准备高考,两个月后,成绩从全班倒数到全班第一了。他认为自己的体力、毅力、智力都不比任何人差。
  
  2003年高考,漫天下着大雪。他在送报纸的时候摔了一跤,最后他考上了东京大学法学系。
  
一生的转机
  
  2003年,在东京大学认识了北大的一位老师,19岁的加藤嘉一从法学部退学,从岛国日本飞抵中国——一个“巨大”的国家。他的人生从此发生巨大改变。
  
  当时他是“三无”人员:一句中文都不会,一个中国朋友都没有,一分人民币都没有。其时正值“非典”,他不顾日本大使馆返日的劝告,进了北大就被隔离。第一天晚上住勺园,灯坏了,加藤哭了。第二天的米饭特别不好吃,他心情特别糟糕。“那是很忧伤的第一周。”
  
  这样过了5年。现在,24岁的加藤嘉一虽然只是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一名研究生,但他已经做了很多事情。在一部中日合拍的连续剧《滴泪痣》中任副导演,他负责搞定剧本,协助导戏,剪辑片子,同时还要负责剧组与所到之处的政府沟通,“都是些乱七八糟的事”;另外,他还在这部剧饰演了一个黑社会角色,掌掴女主角黄圣依——听起来着实引人入胜。
  
  他有二十几种名片,随身携带着大概十来种,名头多是日本各种组织在中国的协调人员或顾问。他拿出一本日文书佐证,他不但给中国的许多媒体写专栏,也给日本的媒体写。另外他是一个热心的组织者、策划人、发言人、主持人,据说还是一个谈判高手,做了超过200场的谈判,他的任务是协调和沟通对方的意愿。他条理甚为清晰,说到自觉精当处,还会重复一遍。言谈里的北京方言味道,已经有那么点意思。
  
  他对中国抱着异乎寻常的热情与探索精神。2005年的中国反日游行,他就混在游行队伍里。他说自己“要用一生来了解中国”,上至温家宝总理,下至北京地铁站的人,到中国人为什么不遵守交通规则,以及贵州山区的贫困。(励志名言 www.lzdaxue.com)“比如我去贵州毕节地区,最贫困的农村考察,他们不想让我看到真实的东西,就派人来跟我喝酒,结果我把那个人灌醉,他睡着了,我就溜走了。”他就这样去了中国农村“无数次”,“花自己的费用”,因为“不了解农村怎么了解中国呢?”
  
  他熟识徐本禹,与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是“朋友”,经常上中国教育电视台的节目,对农村孩子上不起学有自己的看法:“以为使义务教育彻底免费,就可以使任何人上学了?错!很多人不是因为交不起学费上不起学,而是因为贫困。”
  
  他每日查阅新闻,处理邮件,给媒体供中文稿,还有博客!其余是,三到五个小时的与人见面,包括应酬性质的活动,跟人谈项目,他生气勃勃,语气铿锵。
  
  他平素一天只睡3个小时,这两个月睡得更少了——但这似乎没有影响他的脸的光洁度。除此之外,他还要把日本现役外交官的书译成中文,同时写三四本书。
  
  他没有娱乐,除了走在路上听点音乐,偶尔看个电影,也是为了写评论。
  
  他自认为在日本受到“排挤”,却在中国社会甚为协调。他希望对社会有影响,哪怕得到的反馈是“你他妈一个日本人”。他不害怕曝光,他的童年太不快乐,通过社会的自我观照,他能感受活着的意义。“北京是让我成长的地方,北大是我求知的场所,在北京用中文谋生的过程是有趣的。我好好表现自己,提高自己。”
  
  他拼命写稿子,他的账户上存了多少钱,他都不知道,因为他十分忙,忙到没时间去花钱。
  
中国救了我
  
  “我就是想做第一个,要与众不同。”他说得如此认真,简直像青春期少年,还有那么多来历可疑的故作反叛。但是眼前这个青年——毫无疑问,他心存大志。“媒体是统治者与普通大众之间的桥梁,我生活里跟媒体的关系很密切,一切都为了将来从政。”
  
  “我跟奥巴马是同类。我们个头差不多,他也是出身底层,也都是曾经被社会排斥的。我觉得奥巴马会改变历史,这类人可能是极少,但我还是从奥巴马身上看到自己的希望。”他认真揣摩那些大政治家的演讲,他在他们身上,找到很多的自我认同感。与那些走在涩谷的时尚少年不同,加藤嘉一意志坚定。他们走出伊豆,东京甚至不能满足他们的幻想,他们要到更大的地方去。
  
  他每年只跟父母通一个电话,一年只回一次家,通常只呆一天,他的世界离父母的田野农活太远了。“对于这样的疏远和离别,我是感到寂寞的。”但是,“我们从小都是独立的”,他进一步说,“父母也要独立,”放低了声音,“我的母亲也很坚强——她从不给我打电话。”
  
  加藤嘉一讲起了他童年的清贫,被黑社会追杀、被主流社会排斥……好比一个古惑仔的前世今生。我们可得而知,一个5岁开始就幻想从政的年轻人,如何度过他那与众不同的青春期。也许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他就学会了长跑。他精力旺盛,野心勃勃。他所做一切,只为“成为我自己”,因为他从来不是太喜欢自己,对自己不曾满意过。
  
你太慢,我就显得比你快
  
  在北大期间,加藤一直严格遵守着自己的作息表:每天早上4点多起床跑步10~15公里,然后回宿舍冲澡,吃早饭;上午上课,回邮件,看新闻;下午上课,写文章或参加活动;晚饭后7点看《新闻联播》,8点开始看书,11点睡觉。
  
  而他的同班同学,几乎没有固定的时间表。“大家总觉得我行动力强、做任何事情都比别人快,其实日本大学生比我勤奋的人多了去了,只不过在这里,你太慢我就显得比你快。”
  
  “我周围的很多学生,说实话我和他们合不来,因为我不会玩电子游戏,对唱歌也没兴趣,更不喜欢几个人扎堆儿抱怨社会的聚餐。”来中国7年加藤从不玩游戏,也不参与宿舍的扯谈聊天。他曾经兴致勃勃地研究过“寂寞党”,发现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大家没自信,所以希望有人陪伴,渴望24小时的集体归属感”。
  
  严格自律的加藤显然不属于这个群体,即便是有一个小小的空闲,他也会充分享受独处的时间,“如果你想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必须学会享受一个人的时间。”
  
  在校期间,加藤的同学最羡慕他的就是自由。虽然他参加很多社团、进行很多调研,但从未见他忙到失态抓狂,他看上去总是那么游刃有余、自在从容。加藤把这一切都归功于自律:“自由从何而来?从自信来,而自信则是从自律来。你先要学会克制自己,依照严格的日程表控制你的生活,才能在这种自律中不断磨练出自信。自信是对某一件事情的控制能力,如果你边最基本的时间控制都做不到,还谈什么自信呢?”
  
  大学期间的自律给加藤带来的第二个收获是,他比起同龄人有更好的毅力和体魄。2010年9月19日,他受邀赴澳大利亚参加“悉尼国际马拉松比赛”,为此他已积极备战3个月。

  赵普:安全感先于幸福感
  
  文/陈敏
  
  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
  
  赵普少时就开始颠沛流浪,从安徽黄山到池州,转合肥,客居北京,始终在走。他从小就爱挑战个高体壮的男生,对方在沙地上压扁他,问:“认输不认输?”一边把他的光胳膊在沙地上磨来磨去,他疼得龇牙咧嘴,就是不认输。就这么长大——要么认输,要么变得强大。
  
  16岁时,赵普参军,在一次晚会上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引起领导关注,被调到团政治处广播室,从此对播音情有独钟。
  
  19岁退伍后,赵普在安徽体育馆人事科待了4年,为老干部服务。“有两年都在迎来送往。老干部走了,我要慰问家属,联系殡仪馆,买送花圈。”常常从殡仪馆出来,取掉小白花,赵普立刻跳上公车,然后健步跑进安徽省气象台播报室,别上话筒,有模有样地播报次日气象。为了这3分钟出镜的兼职,他常常要在路上折腾很长时间。
  
  23岁,他没有接到续岗通知。竟然下岗了!
  
  是因为直言不讳的工作方式,还是阳春白雪的艺术理想?父亲也在同年病逝。为别人的父亲写过讣告,鞠过躬,见多了生离死别,临到自己,仍是眼泪热流。
  
  “爸被人叫了一辈子‘老赵’,没有等到别人改口叫‘赵老’就走了。”从此独自行走在艰危岁月。摆过地摊,卖过玩具,扒过火车,住过地下室,光在北京就搬了13次家……“我是搬家高手,速度奇快!”
  
  赵普曾写过日记以示心迹:“孩提时候,爸为生活奔波,自省城下放到山乡,又从山乡调到滨江小城,再调回省城……上中学时,一家人渐次团圆,生活逐步安定。此时的我年轻气盛,觉得爸爸守道而不能达变,忠厚而不用智巧……退伍以后,历经就业、下岗、上大学、再就业,渐知好歹,想起小时候,爸启我以智慧,授我以操守,不禁自惭形秽,始有曲意承欢之意,此时的爸爸已形容枯槁,暮色苍茫了。”收笔一句:“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
  
  一路漂泊,旅程短暂
  
  1995年,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干部专修班在全国招生,赵普考上了,他揣着仅有的8000元来到北京。1996年年底,他拿到了大专文凭,打开一看,哑然失笑。
  
  “斜纹底文,全部印着‘成人’的字样——这不是毕业文凭,是我的成人礼呢。”
  
  尽管25岁的大专生有点老,赵普还是凭借主持经验和实力,进入北京电视台实习。
  
  他兴冲冲搬进了台里位于西三环的地下室。10平方米,上下铺,8个男人抽烟喝酒,打呼噜。但真正不可忍受是没有机会上镜,他每天对着本子和话筒抑扬顿挫地配音。
  
  当时的老主任罗影说:“宋朝刑罚有一招叫‘杀威棒’,知道吗?心气再高,也得在这儿憋着!”足足半年不给镜头。赵普熬着,没事就去台里,看别的主持人怎么播音。很苦闷的时候,他能一夜抽完一包阿诗玛。别人都睡了,只有他的烟头一明一暗,直到抽醉倒地。
  
  那年春节他没有回老家,等到机会上镜,担任一个小节目的主持。
  
  1999年,赵普和一位叫朱朝辉的农民青年同时崭露头角。这一年的6月20日,山西临汾吉县人朱朝辉骑着一辆粉红色本田250摩托车,沿着父亲设计的跑道,成功飞越黄河壶口瀑布,创造了历史。
  
  为了报道这次飞越,北京台竟把转播台开到了壶口瀑布现场,准备跨省直播。带队的是王惠副总编辑。当时共5位主持人,分担不同角色。年纪最轻的赵普被安插在可有可无的位置,现场说一句话就OK:“朱朝辉嗖的一下就飞过去了!”
  
  沮丧的赵普仍然具有行动力。当时电脑还不普及,他在来之前就特意查了壶口的资料,到达当地后马上收集实际情况。然后他到瀑布现场考察,决定方案:穿上救生衣爬到瀑布下面,找消防部门借一根粗缆绳把自己捆紧。这个角度能拍出瀑布的险峻——史无前例。
  
  “飞越”的前晚小组开会。王惠说:“镜头过来,可能说30秒,也可能说5分钟。你们都说说看。”别人都说一两分钟。赵普一气说了10分钟,没停,有历史故事,有当地民情,也有拍摄角度。
  
  在接下来的直播中,赵普的镜头最多。变化随之而来。(名人名言 www.lzdaxue.com)赵普被调到了“公益歌曲大擂台”,只做大型节目,年年主持北京台春晚,成为台里一哥。
  
  生活稳定,薪水丰厚,赵普却在2006年出人意料地参加了央视二台的《魅力新搭档》比赛。
  
  “在选手里我是资深人士,其他人要么刚毕业,要么刚入行,他们都喊我老大。跟一帮小弟弟比赛,我要是跌出前三甲,就已经败得一塌糊涂。”
  
  他最终拿下了赛事第三名。随后,央视新闻节目《朝闻天下》制片人约请赵普主持。赵普不分昼夜地做了7个样片,正式播出后反响很好。
  
  当时赵普在北京台刚好干了10年,单位正在进行最后一次福利分房,象征性交上10万就能拿到钥匙。负责人说:“房子给你留着,你再考虑!”赵普说:“您把10万退给我吧。”对方劝:“你在这里,是制片人,一哥,又有房……”赵普笑了。开弓没有回头箭。

  1. 从保安到央视著名主持人
  2. 曾宪梓:忍一忍就过去了
  3. 胡立阳:我如何出人头地
  4. 尼克·胡哲:没有四肢的人生
  5. 宗庆后:25年只做一件事
  6. 李嘉诚忆奋斗史:14岁时被说眼眸无神难成大器
  7. 褚时健的逆袭
  8. 郑裕彤: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两个字
  9. 史玉柱:创造500亿的财富指南
  10. 华人新首富李泽钜:财富背后的心理秘笈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励志大学将对私自转载者追究法律责任www.lzdaxue.com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本文标题: 巴菲特和盖茨的对话:人生最重要的是专注
本文地址: http://www.lzdaxue.com/lizhirenwu/22470.html

励志人物

倾一生之力,注一世之情。
听一席之音,赏一瞬之魂。
读经典之篇章,励高远之宏志。
撰经世之子集,留百芳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