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励志大学 > 励志文章 > 励志文章 > 赢在执行
11
12

赢在执行

  赢在执行
  
  有一天,一个人拿着信封走向摩根,对他说:“先生,我手里有一个屡试不爽的成功秘诀,我会很高兴以25000美元的价格把它卖给你。”
  
  摩根回答说:“先生,我不知道信封里有什么内容,不过你拿给我看看,如果我喜欢并且觉得它有价值的话,我以人格向你保证我会按照你的要求付钱的。”
  
  那个人同意了,他把信封递给了摩根。摩根打开一看,里面只有一张纸条,摩根先生扫了一眼,就把它还给了那位先生,并且当即付给了他25000美元。
  
  其实,那纸条上只写着两行字:1、每天早晨,列出当天需要完成的任务;2、在当天执行完毕。
  
  在亿万富翁眼里这两行字值25000美元,那么在你的眼中又价值多少呢?其实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做到第一件事情并不复杂,我们当中绝大多数人都习惯在每天醒来时想想今天要做的事情,不一样的是只有极少数人会在“今天把它做完”,或许从某个角度而言,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只有少数人能够成功的原因。
  
  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100年前的美国,或许当时还没有“执行力”这一说法,人们也许只知道“今日事今日毕”。道理如出一辙,如今现代企业越来越强调团队执行力、员工执行力问题,其实一个机构的战略目标再大,一个团队所承载的项目再大,终归要落实到机构的每一个成员,而每一个个人的工作都是具体的,可以量化、可以衡量的。那么对于我们职员而言,需要做的就是将自己的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完成了,那么团队的执行力自然就水涨船高,最后团队的效率就能够达到1+1>2的效果。
  
  一个高效率的团队一定是一个高执行力的团队,一个高工作效率的员工一定是一个高执行力的员工。很多人都惊讶于乔布斯带领着苹果创造的一次又一次的商业奇迹,其实围绕在乔布斯成功背后的那些因素并非那么神秘。(励志文章 www.lzdaxue.com)乔布斯从业三十多年,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会不会完成今天想做的事情呢?”当答案连续多天是“No”的时候,他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某些事情了,而他也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意识后去改变他所从事的每一件事情。而这得益于他在十七岁时读到的一句话:“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话,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这句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乔布斯就是这样“把每天都当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并且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做完。”所以他能带领着苹果走向一个又一个的成功。成功与不成功的区别不在于每天你想要做的是一件什么事,而恰恰在于你是否按照原计划按时、按质、按量去执行完毕。
  
  工作上如此,学习上亦不过如此!很多人学习英语,刚开始,雄心勃勃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万全的计划,起初两天,每天都能够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但是三天后、一个星期后,原本的学习计划就已经被抛诸脑后了,根本无法坚持按照学习计划去执行。于是今日托到明日,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明天,到头来一声感叹:“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堕。”我接触过很多英语学习者,他们曾无数次得痛下决心要把英语学好;曾无数次地给自己设计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计划;也曾无数次地有一个良好的开头。可是他们无法坚持每天去完成,结果总是前功尽弃。相反,那些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总是那些每天按计划去学习的同学,他们只有一个简单的计划,但是他们却做了一件简单而又复杂的工作:简单在于把当天的学习任务、目标执行下去,复杂在于他们需要顽强的毅力。平时我们总喜欢说“万事开头难”,然而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能够一如既往地执行下去更难!
  
  一张只有两行字的纸条在富翁眼里价值25000美元,因为他深信只要按照纸条所说他一定能够创造远高于25000美元的价值;而这张纸条对我们当中有些人而言一文不值,因为我们无法按照纸条中所言去践行!不论是工作还是学习,不论是短期目标还是长远规划,我们不仅需要一个清晰可实现的目标,比设立目标、制定计划更重要的是执行,所谓执行力最基本的就是三个衡量标准:按时、按质、按量,如果每一天我们都这样去做到了,那么正如那首歌、那句话:每一天,为明天!我们的任何目标都可能实现!

  黄鸣:什么样的人最易成才
  
  那天回到家里晚十点钟左右,看到一期以杰克·韦尔奇为主嘉宾的《对话》节目,我看到时已是节目的后半部分了,却感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那个冲击点是学习的心。
  
  杰克(Jack Welch)被誉为“全球第一CEO”,“当代最成功最伟大的企业家”.从他入主通用电气起,短短20年内将一个弥漫着官僚主义气息的公司,打造成一个充满朝气、富有生机的企业巨头,市值由他上任时的130亿美元上升到了4800亿美元。这样一位传奇人物,究竟是谁培养了他,是谁造就了他?这个疑问无论是主持人也罢,在场的对话嘉宾也罢,都是非常关心的问题。而且《对话》主持人陈伟鸿在问的时候形成了“连问”——是谁发现了你?是怎么发现的你?是谁培养了你?是哪位老师?
  
  杰克·韦尔奇的回答令人意外:人一生当中不能只有一个老师,是有许许多多老师,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话是:你们6位嘉宾中谁最好谁最优秀?一定是把另五位嘉宾的优点吸收到自己身上的那个人,能发现他人优点,吸取他人优点,把他人优点变成自己优点的人一定是最优秀的。接下来他就解释自己有一群老师,只要有优点的就是他的老师,只要有用的好东西,真理的东西就马上亲近它,亲近真理,像饿虎扑食、久旱逢甘霖一样的去吸取。这是一种对真理的感情和态度,跟智商无关,甚至和学习能力无关,是跟自己强烈的渴望有关,渴望丰富自己,渴望完善自己。
  
  平常我回到家看电视是一种放松的休息,一般比较懒散,但一到能有利于学习的节目时,我必是全神贯注,调动任何一根敏感的神经去专注,怕太太打扰我还把门关起来,这种如饥似渴聚焦式的学习已经形成了习惯。我曾经写过周其仁“大家风范”的博客文章,我曾亲眼见过他是如何成为“大家”的。(励志文章 www.lzdaxue.com)在西安一次“未来之星”的论坛上,我在演讲的时候看到有位嘉宾在下面非常专注身体往前倾地听我演讲,抽神仔细一看,原来是当代经济大家周其仁,当时我心里那个虚荣心哟,高兴得不得了。结果我下去后看其他嘉宾演讲,无论是空洞套话的还是水平高的,周其仁老师都是那样子听课,我瞬间受到了打击,绝对是瞬间的打击,一是觉得自己太自作多情;二是记住“大家”就是这样成为“大家”的。回想我自己参加活动当嘉宾,哪有周老师的专注?哪有周老师的学习力?要么自己演讲完走开,要么跟周围的嘉宾分心讲话,这样一是对演讲者不尊敬,最重要的是自己没学到什么。
  
  从那以后我老实多了,我们可以差,可以不足,但是一定要有强烈的触动反应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尤其是对那些自己不足别人特强的优点。抢别人财物宝玉难,抢别人思想学别人品质易,并且完全可以瞬间移栽到自己身上。这些关键在于自己对真理、对珍贵品质的情感、愿望和识别能力,在于是不是愿意改善自己?而且这种愿望真是跟目的无关,跟功利无关。不停地去吸取他人的营养,至于将来怎么样,我们要有一个坚信,一定对我是有好处的。至于什么好处有用没用都不想,因为那是杂念,一个人进步越快,补短的本领越强。

  现在问自己,你该坚持些什么?
  
  有一天上网,收到这样一份短消息,标题是:“现实中,我们该怎样权衡放弃与坚持?”
  
  正文是这样的:“老师,在我看得许多有关励志方面的书中,有些里面提到要学会坚持,而且举了很多因为坚持最后取得成功人。而在一些书中,里面也会告诉你要学会放弃,学会转身另辟蹊径,然后重新寻找适合你的道路。可在现实中,我们身处其中,在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很难分辨我们到底是该继续坚持还是重新回到起点,做出新的选择。在此,还请老师帮助指点迷津。”
  
  看到这份留言,我也深有感触,毕竟这也是很多人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我想更详尽地把这个问题给大家谈一下。
  
  人的一生当中要面临很多选择,这并不是问题,因为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而变得成熟。问题是正如文中这位朋友所言,到底什么选择才是对的,什么才是错的;哪些是应该放弃的,而哪些又是应该坚持的?
  
  励志方面的书籍,大家并不陌生。他给了普通人一个伟大的梦想,并告诉你,在遇到难时,一定要坚持。同时书中还会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案例告诉你:他们都是通过坚持,最终达到了成功的彼岸。
  
  现在回到现实,我们身处其中,在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到底是该坚持还是放弃?我想,这无非要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们为什么坚持?
  
  目标是支撑我们坚持下去的、源自内心的最原始的驱动力。有了目标,我们才不会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唐僧能够坚持不懈19年,行程5万余里而不放弃,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目标:普渡众生,把佛教发扬光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生活的激情全部来自于目标的追求:有的人是为了成就事业而坚持,在商场上忘我地打拼;也有的人是为了让女儿上学能够背上一个新书包,起早贪黑卖茶叶蛋。不管目标是什么,也不管目标的大小,但只要目标存在,就足以在很大程度上支撑我们前行。
  
  对于大多数在校学生而言,也同样要问一下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很多人迷茫、困惑、没有动力,到了职场上依然是这种状态,其根源便在于目标的缺失。而目标,则是支撑我们前行的最高信仰。
  
  所以,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有这样一篇调查似乎也说明了什么:有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他们即将开始穿越各自的玉米地。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在临出校门前,哈佛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
  
  结果是这样的: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以后的25年,他们穿越玉米地。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又是这样的:
  
  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为什么要穿越玉米地,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故事到此完结,具体到底是真是假,我也不知道,因为我看到的时候就是不具名的,不知道是何人所写。不过,在这里,我们的确看到了人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将这个规划细细拆分,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其实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发呆。而对于那些还在困惑、迷茫、郁闷、无聊中虚度光阴的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呢?
  
  如果是我们生命中追求的东西,我们无疑要坚持。而对于那些无所谓的东西来说,过度坚持,则会更多地浪费我们的时间。所以,把精力花在你认为该做的、值得做的事情上,才更有意义。如果方向本身就是错的,一味坚持,只会把我们推向深渊。
  
  第二,我们凭什么坚持?
  
  一旦遇到困难坚持不下去,我们常常会听到来自亲朋好友的劝慰,“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等。
  
  对于坚持,我同样深信不疑。因为坚持的过程,是对我们毅力的一种考验,也是我们成功的必经历程。“磨杵成针”的典故,更是说明了这样一种道理。我们都渴望“平步青云”,但那种几率,还不如买彩票中500万更为现实。
  
  回头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个典故:“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铁杵”之所以能够磨成“针”,是因为“功夫深”。这个道理,世人皆知。但大家却往往忽略了另外一个前提,那就是“铁杵”。要想磨成针,只有“功夫深”是不够的,还需要“料”——铁杵。如果是一根木棍,到最后只能磨成一根棒槌。所以,在强调“坚持”的重要性的时候,我们还要问一句自己:“我到底是不是这块料?”如果不是这块“料”,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你到底是哪块料?如果放对了地方,木头也会有他不可替代的作用;否则,钻石也可能一文不值。
  
  那么,决定“料”的性质的因素又是什么呢?主要有两个:一是性格,二是优势。
  
  首先来看性格。
  
  美国著名人力资源顾问罗杰安德生有一个惊人的发现:98%的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性格相适应,相反,失败者们则总是想在自己性格不适宜的领域获得成功。上帝是公平的,他对每一个人都寄予了厚望,他给了别人那样的天性,就一定会给你这样的天性,他让别人在这个领域成功,就一定会让你在那个领域获得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一种性格都有其擅长的职业,有的人擅长这一行,有的人擅长那一行。无论是哪一种性格,你都应该接受它,并按照这一性格去寻找适合的职业。然而,遗憾的是,世界上几乎有近一半的人正在从事着与自己的性格格格不入的职业。
  
  性格无好坏优劣,只有合适与否。如果找对职业,每一种性格都能成功。本人一直信奉一个观点:天下无不可用之人,关键是用在什么地方。这种用人观念,在一些优秀的外企,比如IBM,应用得非常成功,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也异常地高。而国内的企业,在这方面则连是起码的认识都不具备。他们更多地相信“磨杵成针”,相信只要坚持努力就会取得成功。由此造成本土企业效率低下、员工积极性不高,根源之一也就在这里。
  
  所以,一定要认清楚自己的性格是哪种类型。有人向我求助职业规划方面的问题时,我通常第一步就是要看看他们的性格类型。在这里给大家推荐我在第一职场论坛常用的《DISC性格测评》,一是因为这个工具比较实用,分析起来相对简单,容易掌握;二是因为大多数的世界500强都在使用这个工具进行人才测评。许多想进世界500强的朋友们,一定要想清楚应聘的职位是否与性格相吻合。这样录用的可能性也会更高一些。同时这也为大学生的自我修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一定要认识自我,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其次看优势。
  
  盖洛普将其称为“才干”。而中国人更习惯将其称为天赋。我们常常会发现,做同样一件事,有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轻而易举地完成,而且相当优秀;而有的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则仍然不能达到要求。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不在于后者不努力,而在于后者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如果你从事的工作能够充分发挥你的天赋,那么,你极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成功率。同样,中国与此相反却非常盛行的则是“木桶理论”:更强调补短的重要性,而忘记了长处的发挥。
  
  不是说补短不重要。相比较而言,补短能够使我们达到“及格”,而发挥优势则能使我们达到“优秀”。在现实工作中,“及格”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一个起码要求,让我们不被淘汰;而“优秀”则会为我们的事业成功贡献更多的砝码。
  
  奥托·瓦拉赫是19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老师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在绘画艺术上是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同学,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质,建议他试学化学。于是,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在同学当中,这位在文学和绘画艺术上的不可造就之才竟然成为公认的在化学方面“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找准属于自己的道路,踏踏实实干适合自己的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这就是奥托·瓦拉赫给我们的启示。如果你看不到自己的优势,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这是你今生最大的缺憾。
  
  自尊和自信来源于对自己优势的确认,以及随之而来的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确认自己的优势是人的“精神生长点”。你必须独具慧眼,善于发现自我,把握你的这一最重要的“精神生长点”。
  
  切记:即使是智商很低的人也有自己的天赋。在中国,有一位无师自通的指挥天才——舟舟。这位重型先天愚患者,500万分之一的发病概率,却在音乐指挥方面取得了常人难以想像的成绩,这足以说明天赋的重要性。
  
  所以,对于坚持还是放弃,我的观点是:如果你所做的事符合自己的目标,并且符合自己的性格、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困难对你而言只是暂时的,坚持下去,你会取得比普通人更大的成功。
  
  如果目标本身不符合自己的性格,也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建议你放弃,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目标、性格、优势三者吻合,才是最佳的选择。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目标,那就做你适合的,同样会获得成功。

  1. 立刻,马上,坚持,不放弃
  2. 我想告诉你坚持的秘诀
  3. 坚持的力量
  4. 坚持就是相信梦想和奇迹作
  5. 坚持,有时就意味着成绩
  6. 我们失败,只是因为我们不再坚持
  7. 羊皮卷之三: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8. 坚持就是胜利
  9.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10. 坚持的名言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励志大学将对私自转载者追究法律责任www.lzdaxue.com
  • 推荐:赢在执行员工读后感
  • 推荐:赢在执行读后感
  • 推荐:赢在执行力有感
  • 主题推荐:
    赢在执行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本文标题: 赢在执行
    本文地址: http://www.lzdaxue.com/lizhiwenzhang/19248.html

    励志文章

    倾一生之力,注一世之情。
    听一席之音,赏一瞬之魂。
    读经典之篇章,励高远之宏志。
    撰经世之子集,留百芳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