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励志大学 > 这才是马云
 
背景颜色: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加大    恢复默认
 

这才是马云-第三章

小说:这才是马云    作者:陈伟    2014-09-26 17:45:04

                概述

因为马总,我认识了樊馨蔓,然后又认识了樊馨蔓的先生张纪中。后来我还经常去他的剧组探个班,剧组在浙江拍戏的时候,有需要我还会给他帮个忙。后来帮着帮着,我儿子就去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演戏去了,而我后来也成了张Sir的助理。吸引我进去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张纪中剧组的饭据说是全国最好吃的。
这段混在娱乐圈的日子,让我时常感悟,其实整个世界就是由无数个极小概率的事件堆积而成的。比如李亚鹏成了《笑傲江湖》的主演,比如已经办了10年的“西湖论剑”,比如《神雕侠侣》和淘宝网的合作……这些后来在报纸上出现的新闻,它的源头都是某一时刻的灵光一闪。
                  初见张纪中
自从1995年樊馨蔓给我们英语班拍了《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后,每次回杭州时都会联系我们。从那个时候开始,她就一直关注着马总,也一直跟我有联系。1999年樊导给我的新年贺卡是这样写的:“陈伟:你的朋友马云又要回到你们身边战斗去了,你们的朋友小樊我依然还要在长江的这一边奋斗,尽管目标也是为了全人类……你依旧快乐健康是大家的安慰,最起码这个世界还没有全军覆没……”那一年,马总带着他从杭州拉去北京的团队又杀回了杭州。那一年,阿里巴巴诞生了。
有一个星期天,马总打电话给我:“陈伟,一起吃中饭吧,樊馨蔓带她老公来了。”
我按时赶到武林门一家饭店的二楼,他们都到了,好像还有两个英语班的同学在场,我不记得是谁了。坐在樊导边上的是一个满脸络腮胡的男人,樊导介绍:“我先生张纪中……这是陈伟。”
马总在旁边介绍说:“张纪中是中央电视台著名制片人,《三国演义》是他的作品,现在刚拍完《水浒传》。”
我问:“制片人是什么?”
马总说:“打个比方,如果说导演是总工程师的话,制片人就是总经理,管钱、管人,也管导演。”
当时张纪中的头发和胡子还是全黑的,也不算很胖。他说特别爱吃杭州家常菜,素鸡、酱鸭、咸肉烧春笋……样样都喜欢。菜上了,他吃了一口,突然瞪大眼睛,指了指菜说:“这家伙……好吃得厉害!”
“你又来了,一惊一乍的,别人还以为你咬到舌头了。”樊导说。
我们问他之前来过杭州吗?
他说:“1966年‘文化大革命’大串联我就来过杭州了,15岁,樊馨蔓那年刚出生,没见着。”大家笑。
马总说:“在台里大家叫你张主任(制片主任),在剧组人家叫你张导,我们怎么办,要不就叫你张Sir吧。”(当时很多香港警匪片,“Yes,Sir”很流行)就这样,“张Sir”一叫就叫了10多年。
之后,张Sir也常来杭州。他说:“杭州真是个好地方,一个消磨斗志的好去处。”而且几乎每次吃饭都能听到“这家伙好吃得厉害”。
张Sir是1951年出生的,因为家里阶级成分比较高(爷爷是北京一位有名的资本家),出身不好,小时候吃了不少苦。十七八岁的时候,他就被下放到山西原平解村公社的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了。
张Sir很乐观,有空经常会跟我们讲起从前,以幽默的方式述说当时艰难的日子。
“……山西插队时,我出身不好回不了城。好不容易有个工作,在电影院收门票。有一天,领导的老婆没票我不让进,第二天我就被开了……真要谢谢她,要不我现在还在那儿收门票……
“当年插队时村里剃头是5分钱,有人抱了孩子过来,问孩子能不能3分钱。剃头师傅头也不回,说:‘酸枣核也是5分。’意思是再小的头也是一样。
“村里有个男人,干活时每天唱着黄色小调。有一天他告诉我们他有相好的女人了,是隔壁村的,说长得跟天仙一样。我很好奇,还真去隔壁村,偷偷看了他说的那位,我的天哪,奇丑无比!”
张Sir还告诉我哀乐诞生的其中一个版本。
当年山西方圆几十里就只有一个吹拉班子,家家办喜事都得叫他们,他们吹吹打打将新娘送到新郎家。演奏的乐曲很欢快“来刀来米来西拉哨拉刀哨米来……”
可有那么一回,半路上新娘由于兴奋过度心脏病突发,死了!
新郎很悲痛,一边走一边对乐班说,后半段能换首悲伤一点的曲子吗?
乐班说他们就会这一曲,要不演奏慢一点吧,于是就有了哀乐“来——刀——来——米——来——西——拉——哨——拉——刀——哨——米——来……”。
其实每一首乐曲,放慢到一定程度都可以是哀乐!
张Sir每次讲完从前的故事后都会说:“现在我很希望在哪个农村的角落里有一帮穷亲戚,那我就可以跟石光荣一样,拉一车肉、一车面,带上咱剧组的炊事班,请他们吃上三天三夜……”
1999年初张Sir来杭州住在西湖国宾馆,我和马总去看他。当时张Sir正在筹备电视剧《孙中山》,遭遇了重重困难。谈到电视剧,马总问:“你有没有想过去拍金庸武侠剧?”
“我当然想啊,可人家香港都拍过了呀。”
“那都过去15年了,现在重拍,如果拍得好一定会掀起又一次高潮。”
我还记得当时讨论的结果是,如果真拍金庸剧,两人意见高度一致决定第一部就拍《笑傲江湖》。
没想到后来张纪中还真的拍了金庸剧,而且第一部拍的果真是《笑傲江湖》。更没想到的是,从《笑傲江湖》开始,张纪中的武侠剧成了一个品牌,大大小小的明星都以能上张Sir的武侠剧为荣。
                  《笑傲江湖》之缘起
1999年秋天,正当马总为成立阿里巴巴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金庸把《笑傲江湖》的版权以一元钱的价格卖给了中央电视台,签约仪式在杭州举行。
因为马总没时间,活动由我来安排。
签约仪式我安排在三台山一家较安静的宾馆举行。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电视剧制作中心的领导、张Sir、导演和一帮编剧都从北京赶过来了。金庸那时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名誉院长,住在黄龙边的浙江世界贸易中心大饭店,出入有一辆红旗车和一辆奥迪车。为保证金庸能坐我们的车,我向当时杭州最好的酒店——喜乐酒店的老板娘借了一辆加长的凯迪拉克,车内有冰箱、小桌,座位是面对面的那种。车开到世贸中心大饭店大门口,挡在红旗车前面。
1999年签约仪式上,金庸为作者题字
后来金庸先生就坐我们的车去现场了。签约仪式进行得非常顺利,照片上金庸正在给我题字。
事实上,张Sir之前从未见过金庸,但他一直非常尊敬金庸先生。因此,在怎样将一元钱的版权费交给金庸先生这个环节上,他绞尽了脑汁,当然最后的效果也出奇的好。直到现在他还不忘自我夸奖:“版权的一块钱我是怎么交给金庸的?我特地去中国人民银行选了一张崭新的,号码吉利的一元纸币,把它镶在水晶奖杯中,再刻上‘中央电视台’几个字送给金大侠的。”
在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后,签约仪式顺利结束了。之后,金庸和大家在宾馆会议室里探讨《笑傲江湖》的剧本。其实到那个时候,央视领导、电视剧制作中心工作人员以及张Sir本人对剧本都还没有什么想法,因此他们心里也都没底。于是,大家请金大侠提要求,算是给改编剧本提出个总纲领或基本原则吧,而金大侠的要求则很明确——尊重原著。
“尊重原著”,很简单的四个字,做起来可不容易。当时,金庸先生就提出了他对港台金庸武侠剧的两大意见:第一是搭景太多,真景太少,让他觉得假;第二是改动太多,不够尊重原著。用他老人家的话说:“这么会改,你为什么自己不去写,还来问我买?”
讨论完剧本,我送金庸先生回去,之后又安排大家在喜乐酒店用晚餐,以庆祝签约仪式顺利举行。仍然沉溺于《笑傲江湖》中的张Sir还受到了中央电视台领导的特别表扬:“你在杭州的群众基础不错嘛!”
现在阿里巴巴集团对外联络部的总监陶雪菲同学跟喜乐酒店的老板娘也混得很熟,不过当时她还是个小屁孩,我们偶尔也会带上她混顿饭什么的,但这次事大,没叫她。
马总在金庸小说中最喜欢的人物风清扬,就是《笑傲江湖》中的人物。本来他一直说,在张Sir的这部戏里,他一定要客串出演风清扬这个角色。不过临到最后,却还是因为他没有科班功底而放弃了。不过,马总仍然喜欢以风清扬自居,他的淘宝ID就是风清扬。不过,金庸先生送给马总的别号却是另外三个字——马天行,取意为“天马行空,从不踏空”。对此,马总也很高兴地“笑纳”了。
2001年初,《笑傲江湖》首轮播出,就为央视赚了7500万元,之后更抢滩香港,在台湾也掀起层层热浪。连剧中很多场景原址都因此而变得有名气,《笑傲江湖》原著也更受人欢迎了。
在《笑傲江湖》开拍前,我和张Sir一起去浙江绍兴的新昌县,找新昌县旅游局领导商讨在这里拍几场戏的事。当时,接待我们的是局长秘书,表现得并不热情。见到我们时,他只说:“局长在午休,请你们在这儿等一个小时。”之后他就去做自己的事情,不再管我们。等了一个小时,局长终于出现了,好在我们拍戏事宜的商讨过程还算顺利。
《笑傲江湖》播出之后,人们都从电视剧中发现了新昌这个地方,知道了新昌是个旅游的好去处。于是,新昌县的旅游收入翻了几十倍。之后再去新昌,张Sir基本可以呼风唤雨了。
从《笑傲江湖》开始,张Sir就和金庸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又陆续签订了好几部作品的版权转让合同。当然,后来的作品不可能每次都以一元钱的“白送”价格获得。到了《射雕英雄传》时,金庸先生就开始按市场价收费了。但即便如此,他卖给张Sir的作品价格也只有几十万元一部,比卖给其他制作人要便宜很多。
                  “西湖论剑”
2000年7月,马总在香港开完会后,在庸记酒家和金庸先生会了面。金庸在纸上用钢笔写了“多年神交,一见如故”几个字送给马总。
没见到金庸先生之前,马总对金庸先生的崇拜就已经到了人尽皆知的地步。沿用韦小宝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这从他为每个阿里巴巴办公室起的名字便可以看出来。在外人看来,到了阿里巴巴,就像是到了武林圣地。什么“光明顶”、“达摩院”、“桃花岛”、“罗汉堂”、“聚贤庄”等,全是出自金庸先生的小说,甚至连洗手间也被改名为“听雨轩”和“望瀑亭”。
在马总的办公室里,陈列着不少刀剑,其中就包括张Sir赠送的两把道具剑——龙泉剑。信不信由你,这些刀剑他会随身携带,去哪儿办公就搬到哪儿。以前放在阿里巴巴的办公室,后来摆在淘宝的办公室。有时,他甚至还会拿着明晃晃的刀剑在公司里晃荡。对此,我还常调侃马总是走江湖的——“吃饭家伙不离身”。
马总从香港回来后的一个周末,我和朋友们在龙井的翁家山一户农家喝茶,闲聊时说到马总。当时马总在杭州已小有名气,我就打电话给马总:“马总!我们在龙井喝茶,你有时间来一起吃饭吗?这里有6个美女……”
金庸为马总题字
金庸的字
马总那天刚好没安排活动,就来了。马总到了就跟我们吹牛,讲了很多香港的见闻,当然也包括见金大侠的情况。那天我们聊到很晚,聊得很开心。当马总谈到要在杭州搞因特网的“高峰论坛”时,美女们也兴奋地出谋划策,东拉西扯。也许“西湖论剑”及请金庸来做评委马总来前已有打算,但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这些想法都是那天想出来的。
之后马总还给我布置任务,挑选“西湖论剑”的会议场地,联系游船画舫等;还封我为阿里巴巴编外员工,“每周工作8天,每月32号领薪水”。
2000年9月10日,“西湖论剑”在西湖召开,吸引了全国数以千计的网民和上百家媒体。这次论坛的主题是“新千年新经济新网侠”,除了邀请了当时风头正劲的五个互联网英雄王志东、丁磊、张朝阳、王峻涛和马云之外,最吸引人的当然就是嘉宾金庸金大侠了。这是一个跟武侠没多大关系的互联网经济论坛,不过在马总的穿针引线下,这次论坛变得侠味十足,而且更让人惊讶的是,金大侠虽然说自己对互联网一窍不通,可是来参加论坛的这五个企业家,却个个都是金庸迷。记得王峻涛后来说自己就是为了近距离看一眼偶像金庸才来参加论坛的,据说王志东的双胞胎女儿的名字,也是金庸取的……
2000年9月金庸为马总赠字
金庸的题字
“西湖论剑”期间,金庸来阿里巴巴公司参观,又用毛笔写下一幅字:“善用人才,为大领袖成功之要旨,此刘邦刘备之所以创大业也,愿马云兄常勉之。”金庸先生的字,挥洒自如,妙笔丹青,很有大家风范。
金庸赠马总的大小两幅字现在都还放在马总西湖国际的办公室里。
“西湖论剑”办得很成功,也就成为一个传统项目,每年秋天互联网的精英们都会在西湖论上一次剑。世事变迁,每年来参加的嘉宾名字也都在不停地变换,不过他们都是这个行业里的侠客。
2000年的国庆节,《笑傲江湖》杀青,张Sir请李亚鹏等来杭州度假,还请了赵季平一家以及易茗、雷蕾夫妇。我把大家还是安排在签约《笑傲江湖》的那家宾馆。
那是一次非常快乐的假期,其中有一天晚上我们还包下了宾馆的卡拉OK厅,全程都唱在座艺术家的作品:《渴望》、《少年壮志不言愁》、《好汉歌》、《红高粱》,还有雷蕾父亲雷振邦的《冰山上的来客》等。唱到动情处,台上台下都热泪盈眶。记得那天瞿颖也在。
我问张Sir这次来杭州度假怎么没有约马总,他说:“‘西湖论剑’那件事我还在生气呢!我至少要生气到今年年底。”
原来马总计划中除了请金大侠当评委,在西湖上泛舟吃螃蟹之外,还打算邀请《笑傲江湖》的主创张Sir及李亚鹏、许晴两位主演。后来由于船不够大,就只邀请了金大侠。“我都跟亚鹏他们打过招呼了,”张Sir当时显然气还没有消,“我们都是推了其他活动把时间留出来的。”
这次度假张Sir还不止一次谈起石钟山的小说《父亲进城》,说一次感动地哭一次,一定要把它拍成电视剧。张Sir夫妇很喜欢我当时5岁的儿子,要让我儿子出演其中的小孩角色。我儿子悄悄跟我说:“爸爸!不要把这件事告诉别人,我现在还不会签名呢!”
当年年底,只有5万字的小说《父亲进城》(后来改名为《激情燃烧的岁月》)被编剧陈枰改编成了22集的电视剧剧本。张Sir看过剧本后非常满意,他曾不止一次开玩笑地对陈枰说:“我爱死你了!”
2000年底,《激情燃烧的岁月》开拍,张Sir让我5岁的儿子去演石光荣的孙子石小林。
儿子问我:“爸爸,我现在是不是很牛了?”
“是的,当然。”
“比马云叔叔还牛吗?”
可见“西湖论剑”后,在杭州马总已经是“牛”的代名词了。
                  金庸剧改变的……(1)
2001年《射雕英雄传》开拍,张Sir和李亚鹏路过杭州,我请他们在龙井茶都(现在的“绿茶”)吃饭。
在马总和张Sir的熏陶下,我也“武侠”起来,给饭店老板上了一堂“课”:把菜单改成“葵花宝典”。我还特地教厨师做了两个菜——“独孤(菇)九剑”(炒蘑菇,边上9个笋尖)和“降龙十八掌”(蒸黄鳝边上一圈鸭掌)。
这时张Sir已过了生气的“期限”,那天马总也来了。马总看了菜后说:“‘降龙十八掌’怎么只有八个掌,我这个‘掌’算十个。”照片中颜色浅一点的“掌”就是马总的“左掌”。
2001年在龙井茶都拍摄的“降龙十八掌”
金庸和张Sir一样,都特别喜欢杭州,也喜欢去农家吃饭。
2001年的秋天,桂花开满杭城,而农家更盛。那天阳光很好,我陪金庸夫妇和张Sir来到梅家坞。我打电话给马总,很快马总就带着阿里巴巴的第一任COO关明生过来了。关明生也是个武侠迷,他很恭敬地跟金庸说:“我在香港的公司里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我把您写的报纸连载每一篇都反复看,还小心翼翼地剪下来订成本,有空就跟同事讲武侠。”金庸听了也开心地笑。
关明生如愿以偿地跟金大侠合了影,心满意足地先回去了。照片是我拍的,本想“敲诈”他一回,自己把照片留下,可后来马总两次帮他来向我讨要,我只好“毫无收获”地交出去了。
马总留下来跟我们吃饭,我们依旧是边吃饭边斗嘴,金庸和张Sir都很乐意当听众。有时我会说得过头一点,通常这时马总就会拿出撒手锏:“一日为师,终身怎么样啊?”
2001年9月金庸、马总和张纪中在杭州梅家坞合影
樊馨蔓也喜欢当时我在杭州这种没有追求的生活方式。那年她又出了本书《暴走的日子》,书中有写到我和我儿子。她还特意送了我一本,写上:“陈伟,我与你的差别是:你,生活;我,写生活。我比较值得同情。”
2002年春季的一天,张Sir、我及我儿子一起去杭州梅家坞吃农家饭,在那里我们见到了一对特别漂亮的母女。
她们之前在纽约,“9·11”后回国,妈妈通过朋友引荐,希望女儿能出演金庸剧。女儿虽然个子高挑,但其实只有15岁,极其干净漂亮,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期间女儿基本没有说话,听大人说完后偶尔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之前拍过戏吗?”张Sir问。
“没有!”妈妈代回答。
“叫什么名字?”
“刘亦菲。”还是妈妈代回答。
……
刘亦菲追“星” 听说我儿子出演过《激情燃烧的岁月》,母女俩争着跟我儿子合影,所以这张照片不是我儿子的追星照,而是刘亦菲在追星。
金庸对刘亦菲的形象也很满意,于是她顺利出演了《天龙八部》中的神仙姐姐。
由于武侠剧后期制作时间很长,所以《天龙八部》的播出时间比《金粉世家》晚了一些,以至于很多人都以为刘亦菲出演的第一部戏是《金粉世家》,其实应该是《天龙八部》。
随着金庸剧的一部部拍摄,尽管批评声和赞誉声一样多,但这并没有阻止张Sir的名气越来越大,以至于家喻户晓。于是,全国各地的旅游部门争相邀请他去看景。
张Sir去桃花岛拍戏前还有个故事。有一回樊馨蔓去舟山拍纪录片,遇见桃花镇的书记,书记听说她是中央电视台来的,就问:“我们想请张纪中来桃花岛拍戏,不知道你认不认识他?”
                  金庸剧改变的……(2)
“认识!”
“熟吗?”
“熟!”
“能说上话?”
“能!他基本上会听我的。哈哈!他是我先生。”
……
金庸说当年他写书时是看地图,看海边有个桃花岛,于是就写进了书里。
拍戏之前他从来没去过,岛上原先也没有桃花。岛上有一种石头,石头上有海洋植物的化石图案,像桃花。现在的桃花岛到处是桃树,那都是当时为拍《射雕英雄传》而种的。
此一时彼一时。想当年,记得第一次和张Sir还有于敏导演去横店时,是在杭州租的车。到那边谁也不认识我们,到哪儿都得自我介绍。
浙江的天台是济公的故乡,也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更有“石梁飞瀑”等奇特景点。错过了《笑傲江湖》的拍摄,当地政府盛情邀请《射雕英雄传》剧组能在天台取景。在天台开机仪式当晚,当地政府宴请全体剧组演职人员,摆了近20桌酒席。许多演职人员即兴上台表演,好不热闹。
第二天当地旅游部门的领导来找张Sir,希望他留个墨宝。张Sir毛笔字真不怎么样,但盛情难却,于是鼓足勇气写了一副对联:“《水浒》《笑傲》欠仙债,《英雄》迟早聚天台。”第二天就见报了。张Sir边看边摇头,说:“回北京我得好好练练毛笔字。”
2003年春节后我回到杭州。当时电视上每天都是“美军攻打伊拉克”的新闻,人们坐山观虎斗;不久我们自家后院也起火了——“非典”来了。
张Sir并没有因为“非典”来了而停止工作。在北京完成了“神雕侠侣城”的设计初稿后,他带着总美术师和导演来浙江象山实地考察。象山旅游局的陈女士听说要接待张纪中,很兴奋,可见面后听说他们刚从北京开车过来,脸色一下就变得苍白。“握手时我就碰到她手指一公分。”“非典”后每次见到她,张Sir都会说起这件事。
浙江这边的工作完成后,我们都劝张Sir待在杭州算了。导演和总美术师也不想马上回北京,毕竟北京是“重灾区”。可张Sir坚持要回,“北京没那么可怕,再说了,杭州就安全了吗,阿里巴巴不是也有一例吗?马云他们不也都被隔离了吗?”
2004年,象山影视城如期完工,《神雕侠侣》顺利拍摄。金庸来探班的时候马总也来了。当时淘宝网上线才刚一年,马总和张Sir两人相互推广。由淘宝网出资100万元购买《神雕侠侣》的道具,上网拍卖。选了金大侠来剧组探班的机会,三方联合在象山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那天张Sir还邀请了已不在剧组拍戏的李亚鹏到场。
新闻发布会后,我专程跟车来回一小时,去很远的道具库房取了提前“杀青”的“杨过”用过的那把超大剑,当面交给马总。听说这把剑后来在淘宝网上还拍了个好价钱。
                  一字千金
2005年阿里巴巴收购了“雅虎中国”。为了给“雅虎搜索”做推广,张Sir给了个建议:“宝马的全球广告,就是选不同的公司,完成不同的策划后用同一演员去演绎,广告同时播出,这种模式可以借鉴。”
2006年初,马总联手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出资3000万元人民币,邀请了国内三大名导陈凯歌、冯小刚以及张Sir,围绕“雅虎搜索”分别创作一则视频广告短片。于是,剧组开始了对雅虎广告的激情创意。作为“张版”的“主创”之一,我当时正跟张Sir在象山拍《碧血剑》,所以每次吃饭大家都会编故事,唾沫横飞,很有趣。
最终拍摄的《前世今生篇》的故事虽然我有参与策划,但我个人认为,中途被毙的有些故事更好一些,其中有我写的《三世情》,梗概如下:第一世,古代,一对情侣因战乱走散,男人后来成了将军,派人到处在城墙上贴女人的画像,一直到白发苍苍……第二世,民国,在远渡重洋的船上,男人在送客的人群中看见了女人,四目对视时船已离岸,之后男人在各种报纸上登“寻人启事”,寻找那位表述不清的上一世的爱人……第三世,现代都市,地铁里男女相背而立,到站后,女子下车,回头看见男子的瞬间,地铁已重新启动……女人失魂落魄地回到家,门铃响了。女子打开门,男子微笑着手捧鲜花出现。这时候画外音响起:今生不会再错过——雅虎搜索!
为策划的事我还特地去找马总寻求帮助。马总教育我:“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策划是最好的,这时候我发表意见不合适,既然让张Sir拍了,就由他定吧。”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