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励志大学 > 励志文章 > 感恩励志 > 母亲用爱撑起的信念
11
05

母亲用爱撑起的信念

  母亲用爱撑起的信念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丈夫和亲朋都劝她把孩子抛弃掉。原因很简单:这个孩子得了先天脆骨病,是一个易碎的玻璃孩。而做为母亲的张秀英却没有这样做,一直坚信着儿子终有一天会站起来。就这样丈夫不辞而别舍她而去,只留她一个女人家操持家务照顾孩子。
  
  一转眼几年过去了,而在过去的几年里丈夫一直没有音信。背地里张秀英也不知哭过了多少回,痛心过多少回。
  
  看着儿子浩天的腿,可能没有机会再站起来的腿,她知道只有靠自己才能度过难关,他拭去了眼角的泪水教会了儿子不可以轻易的流泪。一日,浩天见其他的同龄孩子背着书包上学,便忍不住的问妈妈:“妈妈为什么别的孩子都去上学而我却不能呢?”一句话问的张秀英揪心的疼,见儿子羡慕那些上学的孩子,张秀英决定用爱给儿子撑起一条求学的路。可是去了很多的学校都没有敢收的。因为他是一个玻璃孩,如若不小心这孩子的生命将会受到损落。为此张秀英也不知奔走了多少地方,终于有一所学校给这位母亲的行动感动了,决定收留浩天;还特意为他做了一套特殊的桌椅。
  
  从那以后,张秀英抱着儿子上学。在学校的走廊里,几乎无论什么时候都能见到张秀英的身影。她怕其他的孩子不肯接受他,便不时的向教室了张望,看儿子的表情。结果还是情感人间,其他的孩子不但没有排斥他,还主动接近他,帮助他,和他一起做游戏。看见儿子露出笑容张秀英也就长长的叹了口气,如释重负。(励志诗歌 www.lzdaxue.com)每次下课铃声响过,其他孩子都出去玩的时候,张秀英才走进教室,把儿子从座位上抱起来,走至窗前看其他的孩子嬉戏。放学后,张秀英不得不抱着儿子走上几里多石的路。
  
  虽然处处小心,但意外还是时有发生。一次班主任看浩天没有来,出乎意料的是作业却让同学给带来了,老师批改着作业见浩天工工整整的作业不觉心里一酸,流下泪来。
  
  浩天渐渐的长大了,而张秀英的头发也花白了许多。抱不动就用夜里打工赚来的钱买了一台旧自行车,每天推着儿子上学。每天喘着粗气把儿子放在自行车上,还得摇摇晃晃的去锁门,几次都弄伤了手。由于家里日子只靠低保,张秀英只得和儿子啃馒头吃咸菜。匆匆饭后,还得赶时间送儿子上学,重复着不变的动作。晴天还好,若是雨天坡上坡下的,若走不稳就得滑倒,摔了儿子,因此她十分小心。而儿子也很争气,成绩优秀名列前茅令同学百般羡慕。
  
  一次老师问他:“浩天你的理想是什么?”浩天没有迟疑的回答道:“帮助妈妈做家务,一辈子照顾妈妈,就像妈妈照顾我一样!”听了浩天的回答,老师又是一阵的感动。也有问过张秀英:“为什么总不肯舍弃这个孩子?”张秀应答道:“他也是一个人也是一条生命,我没有理由舍弃他。”就是这样的一句回答,一直让张秀英坚信了十多年。终于有一天,天津一家骨科医院传来消息,说是浩天的脆骨病有可能治好。为此张秀英更加坚信,更加拼命,为自己的儿子将来有一天能站立起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看完这个纪实故事后,我的眼睛已经湿润,不由得感慨万分,心生敬意。我想其实每一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没有任何人可以剥得他活着的权利。但愿浩天和他的母亲在以后漫长路上过的开心过的快乐。

  用自己的一生拥抱母亲
  
  今天是2012年1月3日,妈妈去世整整一个月了。
  
  一个月来,我是在无限悲痛中备受煎熬的,我走不出这种失去妈妈的悲伤,晚上失眠、不愿说话、不想见人,情绪非常低落。很多人安慰我:妈妈八十多岁了,应该也是寿终正寝,不必太多悲伤啊。也许,我从小失去父亲,一直以来和妈妈相依为命;也许,生活中妈妈一直和我住在一起,平时总是备受她的呵护和关爱;也许,妈妈病的太突然,得病仅仅一个半月就撒手人寰,走的太匆忙,让我一时还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也许……
  
  我是一个善于遗忘的人,但在妈妈去世这件事上,总是不能遗忘,甚至那些生活细节也使我不能忘怀。总是把记忆翻出一遍一遍地看,看着夕阳消失的方向,感受曾经的恩情就像太阳的余辉一样布满了天与地的障隙。恩雅说过每个人都有一条根,就在他的脚下,每离开一步故土就异常疼痛。所以,注定了的,我离不开生我养我的妈妈,我对妈妈爱得深沉。
  
  曾经,当我背上行囊踽踽独行,回望身后总有一双关切的眼睛,它的光芒穿越空间给我以无穷的温暖和力量。爱妈妈,所以不想看到她无助的眼神,不忍心看到她两鬓的白发,不敢想象她佝偻单薄的身影。我知道,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妈妈对我爱得太深太切。(励志名言 www.lzdaxue.com)人们说当你对岁月有感觉时一定处在非常沉重的回忆中,而你对父母的付出有感觉时,也一定开始步入付出的季节。不错,对于妈妈的爱,我发现文字已显得苍白无力。现在,我唯一能做的却只有用一颗真诚的心感谢您,想念您,妈妈。
  
  我们的生命就是一本书,书里的每个符号都是妈妈用汗水书写的,而还没有等我弄懂书里的意义,著者已撒手而去,从此面对书里的密秘,无以破译。自始至终我一直遍地寻找至诚,寻找爱,但当我明白最晶莹的至诚和爱就在我们身后时,猛回头――她已经永远离我而去了。所以,当我的内心接受到某些恍惚的暗示时,就应该立刻行动,为妈妈做些什么,哪怕只是一转身的回顾。
  
  妈妈,在我的人生历程中是绿荫,是阳光,是我做人的榜样!她是知识女性,我从她的一言一行中,学到了做人要诚实,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要知道尊重和孝敬长者,要学会关心包容和理解他人。
  
  张晓风说:请给我一个解释,我就可以再相信一次人世,我就愿意拥抱这个荒凉的城市。我想说:不用任何解释,我都会义无反顾地相信爱,相信人世。我愿意用自己的一生拥抱母亲。
  
  感恩,一朵玫瑰会换来两袖清香,一米阳光能照彻一方冰霜。让爱的光辉覆盖恨的微芒,用感恩的心对待所有对我们付出的人。
  
  巴金言:我唯一的愿望就是化作泥土,留在人间最温暖的脚印里。我相信这脚印便是用感恩的心凿下的痕迹,今生今世都无法抹掉的证据。
  
  妈妈,您是我永远读不尽的故事,您是我永远颂不完的赞歌!
  
  今夜很宁静,我站起身来推开窗户,抬头看天上弯弯的月儿,在云朵中悠闲的穿梭着,稀疏的星星无声的眨巴着调皮的眼睛,默默的为月儿祝福。在这个静美的夜晚,妈妈,我想念您,我看到您老人家在天堂睡的很香甜!
  
  2012-1-3

  心结
  
  文/于月
  
  母亲给病重父亲换下湿衣服,他突然全身一挺,医生抱怨母亲私自活动。父亲的死成了我心里的烙铁…
  
  (一)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父亲的死。
  
  那天,我和妈妈匆匆赶到码头的时候,父亲正在地上剧烈地抽搐,周围围满了不相关的人……妈妈脸色惨白,她一把搂过地上的父亲,而我惊呆在一边不知所措。
  
  有医院的救护车赶过来,然后我和妈妈一起护送着昏迷的父亲到了医院。
  
  医院的最后诊断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用药过后,父亲的抽搐停了,只是持续40℃以上的高烧,护士们在父亲身体的四周布满了直接从冰箱里取出的冰块降温。
  
  当体温下降后,父亲的神志有点恢复过来,他不能言语,但他用力地握着我的手,大颗大颗的眼泪往下淌。我没有见过流泪的父亲,所以我的心很慌很疼也很无助。
  
  妈妈在医生的催促下一直在忙碌,一会儿交钱一会儿领东西一会儿被喊去交代病情……当她能够停下来的时候,她就坐到父亲的旁边,不停地揩父亲脸上滚落的泪水。父亲四周的冰块逐渐被父亲的体温融化了,然后父亲的衣服就湿漉漉地贴在父亲的身上。妈妈吩咐我到附近的商场去买内衣,然后和我一起动手给父亲更换。她说:父亲不喜潮,我们不能让他难受。
  
  然而,换过新内衣的父亲突然全身一挺……
  
  医生们抢救无效后有人就抱怨:“谁叫你们私自给病人换衣服的,这种病症最忌大幅度动作!”
  
  嘈杂的抢救室内,医生的这句话像块沉沉的烙铁从远处随意地掷过来,然后落进了我十二岁的心脏。
  
  (二)
  
  母亲带着我和弟弟一起过,无数的艰辛酸楚和苦痛。
  
  我和弟弟跟着单薄的母亲过,无尽的冷落嘲笑和孤寂。
  
  没有父亲的孩子是一棵乱草,在或欺侮或怜惜的目光里,弟弟忽然长成了乱蓬蓬尖利利的样子。半大的他像一头小雄狮,随时准备着应对各种伤害,包括怜悯。他野马般的不驯令老师头疼令母亲伤心,在大家一片“坏孩子”的责怪声中他更加抗拒一切,包括家里人对他的好。
  
  他常常粗暴地打断母亲不耐烦地冲出家门,他脾气发作的时候会撕扯我的头发会抢走我的课本……
  
  即使如此,我一点也不恨弟弟,我明白他这样的原因。
  
  我曾经亲眼看到他被好多男孩压在身下挣扎。当我哭喊赶退那帮小子的时候,站起来的弟弟却狠狠地揩掉嘴角的鲜血冲着我叫嚷:“谁要你用眼泪来救我!你们就知道哭!哭!哭!!”
  
  然后,他恨恨地转身离去,丢下独自抽泣的我。
  
  弟弟需要一种坚实的安全,而这,是柔弱的母亲所无法给予的。在失去了父亲的旷野中,弟弟一定感受到了这无尽的孤单,孤单中他只好插满尖刺来掩饰自己的脆弱……所以,我不恨弟弟,相反,却迁怒于被弟弟的蛮横一次又一次地伤害着的母亲。
  
  在三个人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冲突里,我越发沉默越发喜欢书籍,我下决心要学懂好多好多的知识,我不要成为母亲那样因为无知而葬送了父亲生命的女人。
  
  母亲只能默默地不停地操劳,不是在地里就是在家中。我看到了她忙碌里的重重心事,我看到了她苍白脸庞下郁郁的苦;我常常从读书的间隙里望过去,四十岁的母亲全身写满了伤心疲惫和憔悴……给予她打击的也许不仅仅是父亲的死,也许还有她不听话的儿子和她不怎么讲话的女儿。
  
  我不忍看也不忍想,我总是躲进被窝里任泪水在脸上恣意奔流,我知道我是不应该这样对待母亲的,可是十二岁时那嘈杂的一幕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怎么也挥之不去:父亲拽住我的小手不能言语。母亲给父亲换过衣裤,父亲就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如果,没有母亲的轻举妄动,我们是不是依然活在父亲的绿阴里?这个疑问像梦魇一样紧紧地盯牢我,使我总是透不过气来。
  
  (三)
  
  弟弟初中毕业后就到外面学了烤面包的手艺,然后在集镇上开了个小小的面包房。还是桀骜不驯的样子,还是满不在乎的神情,只是他后来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女孩,拥有了自己的幸福。
  
  我一直在外面读书,从大学读到研究生,因为弟弟生活的安顿,我的读书生涯越发安心自在。
  
  在书本的熏陶下我长大了,知道父亲的死不能责怪母亲,医生的那句话也许仅仅是不负责任的推辞——他们应该告诉母亲那样的父亲是不能动的,母亲是个农村妇女,她不懂医学,我为什么要对她有那么高的要求呢?
  
  可是,我还是不愿意回家。我承认少年时的压抑已经深深地埋在我心脏里了,回到家,它们就会从心底下冒出来,冲破我浮在表面的快乐。
  
  那是种我无法说得清道得明的根深蒂固的东西,注定了我回家的旅程里充满了忧郁的阴森。
  
  弟弟为母亲装了电话,所以我经常打电话回家,知道母亲很安静,知道弟弟很忙碌,而我的学业也一直很紧张(这一直是我不归家的借口)。
  
  (四)
  
  快毕业那一年的五一节,我还是回家了,学识告诉我,我应该回家,应该陪陪自己不再年轻的母亲。
  
  当我突然出现在母亲视野里的时候,母亲愣住了,然后她就站在那里反复擦眼睛,似乎不相信远处站着的是她的女儿。
  
  她还是醒悟过来了,急急地走出麦地打开那两扇虚掩的家门。
  
  堂屋家什柜上,父亲依然在静谧地微笑,和照片上父亲的年轻相比,母亲的花白头发恍若隔世。岁月就这样不在意地留下了深深的痕迹,我有种很沉重的感觉。
  
  我不看父亲,也不想父亲,我故意用轻松的口吻对母亲说:“我坐了一天的车,饿死了!”
  
  母亲蹲在地上掏橱柜深处的备用碗碟——这是家里来人了才用的碗——上面落满的灰尘说明母亲已经闲置它们很久!想好了不伤心的,但我的鼻子还是忍不住发酸,整整三年了,我没回一次家,母亲就是用那一大一小的两个碗默默地进行着她简单的一日三餐,她的日子也如那两只叠着的碗,寂静沉默而又缺乏生气。那么,靠这边的弟弟呢?他也没回来过吗?
  
  母亲说弟弟很忙,她也偶尔去帮帮忙,弟弟忙起来就很暴躁,有时为了不惹他生气,母亲就趁他出去送货的时候帮弟的女朋友忙忙。
  
  “妈妈,你纵容他!都有女朋友了,你还这样迁就他,将来你在媳妇面前怎么做人?”
  
  母亲深深地叹了口气:“我知道他的脾气,为娘的怎会计较他,要不是你爸走得早,你弟又怎会变得这样……”母亲盯着灶膛里的火:“一个人的时候,我就老想起你爸临走前的情景……他抓我的手摸他湿漉漉的身子……我不应该听他话的,我不应该替他换衣服……”母亲狠狠地抹着眼睛,可是泪水还是一个劲儿地滚下来,我想起十八年前那揪心的一句怨言——这句怨言让母亲沉沉地背负了十八年!为了这,她一直在我们姐弟面前低头做人,一直在我的爷爷、奶奶面前低头做人,一直在亲戚们面前低头做人……可是母亲,我的善良厚道的母亲,她不知道这不是她的错,她不知道要怪也只能怪不负责任的医生!
  
  我情不自禁地抱住伤心的母亲,十八年来我第一次离母亲这么近!我一直以为自己是最苦的,我一直驮着那个沉重的心结在苦读,通过读书找到了打开心结的钥匙,而我的母亲呢?(感恩 www.lzdaxue.com)没有书本告诉她她没罪,也没有人告诉她应该去责怪谁……于是,她把那个负疚背在自己身上,整整十八年……
  
  (五)
  
  我用我所有的知识劝解母亲,我不知道她能不能懂,但我希望她心中的那块死结能打开一些,哪怕仅仅是被我理顺了一点儿也好。
  
  我还决定拿出姐姐的身份跟弟弟做一次长谈,他还不知道母亲心中的负疚,我要告诉他母亲这么多年来承担着不应承担的重压,我们不懂事的抗拒只会让母亲的负疚感越来越重……
  
  所以,弟弟,请你别再对母亲蛮横无理!

  1. 母亲,是你让我成长
  2. 即使背包再沉,也都是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3. 记忆被吞噬的母亲
  4. 原来,母亲一直活在我的心里
  5. 母亲安详地睡着了
  6. 母亲的爱永远不卑微
  7. 有关母亲的格言
  8. 与母亲有关的名言
  9. 感恩母亲的作文
  10. 感恩母亲的诗歌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励志大学将对私自转载者追究法律责任www.lzdaxue.com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本文标题: 母亲用爱撑起的信念
本文地址: http://www.lzdaxue.com/ganenlizhi/35221.html

感恩励志

倾一生之力,注一世之情。
听一席之音,赏一瞬之魂。
读经典之篇章,励高远之宏志。
撰经世之子集,留百芳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