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励志大学 > 励志文章 > 人生感悟 > 教你14招,让你每天都幸福
11
05

教你14招,让你每天都幸福

  教你14招,让你每天都幸福
  
  1、努力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总是看好的一面。别让心思纠缠在消极或者困难的事情上。
  
  2、要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别老想着问题本身。
  
  3、听一些放松而又激励人心的音乐。
  
  4、常看令你捧腹大笑的喜剧、小品或者相声。
  
  5、每天腾出一点时间读几页令人鼓舞的图书或者文章。
  
  6、警惕思想动态。一旦你想起了不好的事情,赶快停下,转到高兴的事情上去。
  
  7、经常想想自己做过的事情,不要想没做过的事情。早上起来,你想好了一天要完成的几件事情,到了晚上你会觉得不高兴或者很沮丧,原因在于你早上计划的事情没做完。(人生感悟 www.lzdaxue.com)多想那些做完了的事情,当然不是那些没能做成的事情。一天之中你可能做了不少事情,可是有几件小事情没做完,你的情绪会很受影响。这对你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8、每天都给自己做点好事,可以是小事,诸如给自己买一本书、吃点自己喜欢的吃的、看一个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或者电影、在街上散步等等。
  
  9、每天至少做一件让别人高兴的事情。可以是一句话,温暖了同事的心,也可以是在路口停下车让行人先过,也可以是在公交车上给别人让座,或者给你喜欢的人一件小礼物。你让别人高兴的时候,你自己也高兴,别人也会尽量让你高兴。
  
  10、总是期待着幸福的到来。
  
  11、不要嫉妒那些幸福的人。相反,应该为别人的幸福而感到幸福。
  
  12、与幸福的人交往,向他们学习,使自己幸福。记住,幸福是传染的。
  
  13、当事情没能按照预期计划进行时,态度要超脱一些。超脱会使你冷静,会使你控制情绪。超脱并不是麻木不仁,而是好事坏事都接受,这样心态就会平衡。超脱与内心平和有关系,内心平和了就会有幸福可言。
  
  14、多笑,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

  狄马:荒谬的苦难哲学
  
  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认为苦难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从而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和伟大。过去有一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因而,现在的“成功人士”都喜欢把自己的过去说得一无所有,几乎每一个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告贷无门,最后忍辱负重,不惜腆颜事敌,终获成功。流风所及,甚至一篇普通的中学生作文也总是喜欢讴歌母亲的任劳任怨,含辛茹苦,终将自己拉扯成人。但母亲的苦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谁应该对这种苦难负责?做子女的在改善母亲的境遇方面做了什么?除非你打算继续让母亲享受苦难,否则,这些现实的问题是不容回避的。但在这些作品里,现实的苦难远远没有浪漫的抒情重要,不但不重要,好像还应该感谢似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些苦难,母亲就没有发挥“忍耐”功夫的舞台。
  
  其实,苦难并不总是导致伟大。相反,在很多情况下,它毁坏了人的尊严,伤害了人的心灵,扼杀了天才的创造力。中国人在讲到苦难时,喜欢引用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但几乎所有的引用者都忽略了前面的几句话:“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谁也不能说,文王不拘就演不出《周易》;仲尼不厄就写不出《春秋》;屈原留在宫中,就不赋《离骚》;左丘眼明,就不会写《国语》;孙子脚好,就不修兵法;不韦仍然是宰相,就不编《吕览》;韩非不囚,就没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圣贤高兴的时候就一定写不成?因而,这是把特殊的历史情境当成了普遍的创造规律。
  
  实践当然是检验真理的一个标准,但谁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由于历史经验的不可重复性,有人获得了实践的检验权,别的实践就没有了检验的机会,谁能保证它不是真理?曹雪芹全家喝着稀饭,喝酒也要靠“按揭”,居然写出了《红楼梦》,但谁能保证他吃饱喝好就写不出《红楼梦》,或写得更好?
  
  这牵扯到中国人如何对待苦难的问题。苦难在一定的意义上,提升了人的精神品质,增强了人自我实现的能力,使得一个人可以最大限度地摆脱生命的庸碌,甚至在有限的范围内,我也愿意承认这种苦难哲学对人的安慰作用。但不是所有的苦难都能转化为创造的动力,苦难转化为创造的动力是有条件的。这首要的条件就是苦难的承担者必须具有非凡的毅力,超人的心智,以及对自己牺牲较低价值换取更高价值的坚定不移。当然,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一些人为了取得更高的成就,总是得牺牲在他们看来价值较小的目标,但对处于历史关头的承当者来说,这种选择有时会变得异常残酷。因为它不仅要牺牲自己的健康、安逸和生命,有时甚至会影响到别人的健康、安逸和生命,而且更令人丧气的是,即便牺牲了自己和别人的健康、安逸和生命也不一定能换回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它需要牺牲者的才力、勤奋和机遇都处于一个比较协调的状态里。可以想见,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人们的创造精神被苦难和凄惨的生活窒息。在荣誉、金钱和地位的诱惑面前,在只有按照既定的方式生活才能获得尊严的社会里,要让所有的人都顶住贫困、疾病以及各种世俗专断势力的压迫从事他所心仪的事业,未免是奢望;在离婚、抄家、监禁、杀戮、秘密处决、甚至灭门九族的威慑面前,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扼住命运的咽喉向撒旦宣战,而大多数人则选择了投降。在他们看来,自由虽然是好东西,但要牺牲世界上那么多的好东西来保全它,就未必值得。这就是历史上被处宫刑的人多矣,而司马迁只有一个的原因。
  
  其次,对制造苦难的人来说,也要有最低限度的容忍。我们知道,身被诸苦成就非凡事业的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牺牲他们认为价值较低的目标来成就他们认为价值更大的目标。但这种牺牲也得有一个限度,一般来说,不能剥夺他们的生命,因为生命是创造一切价值的基础。仁人志士可以不顾及自己的生命,但如果牺牲了生命也无法换取更大的目标,这种牺牲就变得毫无意义。在生命保全的前提下,牺牲者必须要能得到最低限度的“自由”或者叫“牺牲的自由”。“文王拘而演《周易》”当然是历史佳话,但我想,商纣王的监狱里一定没有牢头狱霸,否则,保命尚且不暇,哪里顾得上推演八卦?进而说明大殷帝国,尤其是羑里监狱当局的管教干部具备起码的人文素质,否则,怎么能允许一个朝廷要犯在监狱里搞科学研究?孔子一生颠沛流离,晚岁退而作《春秋》,乱臣贼子惧,但春秋诸国都没有惨无人道的户籍制度,否则,孔子就有可能被当作“三无人员”收容劳教——即使写出《春秋》,也可能因涉嫌“泄露国家机密”被秘密监禁;(人生感悟 www.lzdaxue.com)孟姜女不满秦帝暴政,千里寻夫,哭倒长城八百里,成为中国最早的抗暴英雄,但如果孟姜女还没有哭就被割断喉管,她怎么能成为万马齐喑时代的首席女高音?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挂冠归乡,写下一系列脍炙人口的隐逸诗篇,但本人自述尚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如果土地收归国有,房屋又面临强制拆迁,恐怕他老人家也难吟唱“归去来兮”;方孝孺恪守儒家经典教义,拒不草诏,被灭门十族,磔裂于市,但如果朱棣让他求生不能、求死不得,他就没有办法以死来完成他的节烈美名……
  
  中国的传记作家喜欢描摹传主的不幸,以为传主越不幸,他们的人格就越伟大。最终给人一个印象:这些传主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不是靠他们自身的才华和努力,而是靠苦难本身的孕育。但这无法解释像歌德、泰戈尔这样命途顺遂的天才;反而,有可能推出一系列荒谬的结论:如果说苦难是对一个人有帮助的话,那么楚怀王就成了推动中国文学事业发展的功臣,因为如果没有他的迫害和放逐,就没有屈原的《离骚》和《九章》;汉武帝就成了支持史学研究的好领导,他虽然没有给司马迁拨经费,但如果不是他阉割了司马迁的话,司马可能就写不出《史记》;皇权专制就是好,要是没有政治的黑暗和腐败,李白、苏轼、关汉卿就不会留下那么多牢骚满腹的诗篇;甚至奴隶制也不坏,要是没有秦始皇的皮鞭,奴隶们哪会心甘情愿地修长城、筑皇陵?……而且,为了让这些才子俊逸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最好让楚怀王、汉武帝、始皇爷爷做得更糟糕些——正如一部汽车,动力越大,牵引力就会越大——作为读者,我们自然就会收获的越多。然而,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要求别人牺牲他的利益甚至生命,来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需要,哪怕被要求者是古人或外国人。
  
  在游览长城、兵马俑、故宫、颐和园等名胜古迹时,我们常常听到一句陈陈相因的话:“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解说员甚至是学者们没有告诉我们的是,“这些古代劳动人民”是不是愿意发挥他们的智慧?这些“结晶”又是怎样形成的?是由血、汗、水还是葡萄糖析出来的?在我看来,任何一门艺术如果不能体现人类的尊严和价值,甚至完工之日就是创造者的生命终结之日,那么,这门艺术之所以留存下来,就是因为后人要研究祖先的耻辱。长城也许雄伟壮丽,兵马俑也许奇巧无比,故宫和颐和园也许幽深似海,但作为人类罪恶的象征,我们应该首先记住,这些用白骨奠基,充斥着脓血和眼泪的所谓“艺术”只是因为时间的久远,使我们拉开了距离“审美”。充其量是坏事里面衍生出的好事,不值得赞美。就像强奸使一个寡妇怀孕,使她晚年的生活有了依靠,但不能因此赞美强奸;流氓将一个少年的腿打断,使他没有资格报名服役,从而避免了“为国捐躯”,但不能因此颂扬“打断腿”;一恶棍无端将一男子阉割,使他没有机会犯生活作风问题,但不能因此炫耀说:“还是阉割好哩!”……
  
  一切没有选择的行为,在道德上都是没有价值的。你表扬一个太监守贞操,就像在我们的时代你表扬一个下岗工人勤俭节约,农民衣着朴素一样没有意义。只有当我们可以依照自己的良心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时,我们的“牺牲”才是有价值的。也就是说,善恶在个人不能负责的范围内是没有意义的。一件我们完全不能把握的事件,在道德上就既没有机会获得好评,也没有机会招致恶损。在皮鞭和棍棒下被动地从事一件他完全不得已的工作,和顶住舆论的压力,毁家纾难,成就一项他认为有价值的事业,这二者是有天壤之别的。如果不问选择和被迫的区分,一味赞叹受难者的勤劳勇敢,即使他们的工作真对后人有意义,也显得全无心肝。
  
  由于和意识形态“捆绑销售”的时间太长,中国的文人学士喜欢把一切问题都“泛道德化”。一座诺大的城市十里不见厕所,市民忍耻到墙角排泄,论者归结为“素质低”,而全然不管市政当局的不作为;一个乡村教师三十年如一日,省吃节用,自费买砖,亲自手提肩背,将一座学校背上山,媒体高度赞扬“刘老汉”的“主人翁精神”,而只字不提教育部门的失职对一个老人的身心摧残;一个云南乡村的女邮电员工资不够坐车,步行穿山,独自往返数百公里,好多地方要靠溜索穿越,记者采访完毕,只是一个劲地称赞她的任劳任怨……这种冷血文化培养出的冷血道德鲁迅称之为“瞒和骗”。“瞒和骗”的要诀在于,闭上眼睛,绕开真实人生,把一切需要改良的现实问题转化成一个无私奉献的道德自律问题,然后用形而上的空洞抒情代替形而下的技术改进。苦难和苦难的制造者就这样一起消失。“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鲁迅《论睁了眼看》)看来这种“乾坤大转移”的法术自古有之,于今为烈。
  
  那么,谁是这种牺牲道德的最后受益者?当一些人无论是心甘情愿还是受人哄骗地出售了他们的体能和智力时,谁是这种廉价产品的真正买方?从中国农民的身上我看到了这种道德加减的最后得数。中国农民几千年来忍受着非人的苛待,兵来如篦,官来如剃,换来的只是一句“吃苦耐劳”的道德美誉,而几千年来他们的善良、隐忍是不是提高了执政者的道德水平呢?是不是使得治人者有些许的良心发现而减轻压迫呢?或者干脆反过来说,是不是在更大程度上出现了相反的变化呢?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打死一只狗熊或猕猴都要判刑,但打死一个农民却像踩死一只蚂蚁一样,有时还会成为晋升的资本。牛马般地付出,绵羊般地忍耐,换来的却是虎狼般地侵害,那么,这忍耐究竟是助恶呢,还是扬善呢?而几乎所有脑满肠肥的“城市贵族”,甚至是专家教授,开车玩一回“农家乐”回来都盛赞农民的乐天知命,而他们哪里知道隐藏在这笑容背后的是永无止境的伤害积淀而成的无奈。无数次的哀哭使他们知道,哭没有用。没有人因为他们哭丧着脸而给予帮助。德蕾莎修女自述,她在印度贫民窟里帮助的人,从来不上教堂,因为衣衫褴褛;不会哭泣,因为没有眼泪;从来不祈祷,因为没有用;甚至不会请求,因为没有人会理他们。中国农民从来不上教堂,是因为没有教堂;从来不请求,是因为上帝听不见;经常笑逐颜开,是因为不用担心有人会罚他不当农民;不害怕死亡,是因为到地狱也不过就是在水深火热中种地(服苦役)。
  
  诚然,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可供人们选择的自由总是有限的,但在自由竞争的社会里,人们知道,只要我肯牺牲一些在我看来不重要的价值,加上努力,就总是可以达到目的。再也没有比我十分清楚无论我怎样努力都不能改变命运更令人绝望的了。一个人的处境可以不理想,但他如果知道这只是因为我自己不愿放弃安逸,开辟新天地;只要我愿意,就没有那个人或组织可以阻止我追求幸福的进程,那么,这现状就变得可以忍受。在这儿,忍受不忍受苦难,何时动身追求新的生活,新生活的标准是什么,完全由我自己决定,不是任何领袖或巨型组织灌输的结果。
  
  当然,在最好的情况下,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选择自由,但这不能成为某些人和组织剥夺别人自由的理由。社会也不能养活一批专门替别人选择幸福生活的人,新闻机构除了报道真相没有教人安分守己或冒险进取的义务。即便是这样,不幸和悲惨的事情仍然会随时发生,但它与有意识指导人们生活的社会不同的是,这种不幸不是官长和当局合谋的结果,非人为的力量是造成贫富、好坏等不平等现象的主要罪魁。因为它是非人为的,所以这种力量不管是来自市场,还是意外(上帝),它对人尊严和心灵的伤害程度要比有意识加诸的苦难小得多。区别之大正好比不小心摔倒和被人有意绊倒。
  
  中国人,尤其是那些从皇帝身边讨来了纸笔的人,先是大言欺人,要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老老实实做顺民,做奴隶,不但要做奴隶,而且要从奴隶的命运中寻出美来。时间长了,就自己也糊涂了,只能自欺,骗己。灾难和苦痛一来便背诵亚圣语录:“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而问题是这“苦”、“劳”、“饿”、“空”、“乱”真是由天降的吗?如果真是由天降的,它使人掉价的程度当然要小得多,但我怀疑中国的圣贤鸿儒们多数时候是把人降的疾苦委之于天。因为灾难和痛苦如果是人为的,立即就存在一个如何改良的问题,于是眼睛一闭,嫁祸于天,万事大吉。
  
  最普遍的人情是:如果疾病、灾难、困顿来源于一种不可知的力量,这种力量你把它称作“上帝”还是“天”都无所谓,要紧的是这种力量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而且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完全避免。因此,你的懊恼不是针对某人的懊恼,你的悔恨不是针对某种势力的悔恨,而且你相信,只要这种力量是来源于“天”的,那么,“天”就不可能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上都赐给你不幸。老子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指天地是一个自然存在,无所偏爱。但你如果知道你的命运是被一些与你一样有缺点、会跌倒、能说谎、有罪性的人控制的,而且这种控制是很难摆脱的,除非你肯牺牲自己的尊严,出卖自己的色相和金钱使那些能决定你命运的人改变决定,你就没有办法使情况好起来。上教堂不行,因为教堂是针对上帝的呼求;去法院也不行,因为凡是能有意识陷害你的社会,所有的权力都是穿一条裤子的。这时,你就真成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世界上最孤苦无助的人了。
  
  当然,最好的办法是扩大选择的自由,尽量减少牺牲的程度和人数,但在个人选择个人负责的公民社会建立起来之前,我认为,最迫切的任务是政教分离,让上帝的归于上帝,恺撒的归于恺撒。具体地讲,就是将道德从社会实际事务中剥离出来,不要一味怂恿年轻人吃喝玩乐,做新时代的“稻草人”;也不要一味宣扬“苦难哲学”,让人们沉醉其中,无怨无悔,尤其是当号召别人“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人本身就是“万难”的制造者时,这种“苦难哲学”就尤其显得别有用心。

  慢慢实现的三个愿望

  文/林清玄

  林清玄小时候家里很穷,但是他立志一定要实现三个愿望:成为一名成功的、杰出的、伟大的作家,环游世界和娶到一位“奥黛丽·赫本”那样美丽优雅的女性做妻子。这三个愿望在他人生中慢慢地都得以实现了。

  爱看武侠的工作人员给“林清怪”改名

  关于童年,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从来没有吃过一天饱饭。每次在吃饭的时候,我父亲会拿出18个形状不一的碗,往每一个碗里面添一点点食物,之后,他就会用很庄重的声音说:“来,大家来吃饭。”然后我们就端起碗来吃,那种心情现在都觉得很庄严。

  我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你所处的环境并不能决定你的未来,你的成长过程也不能决定你的未来,而你的心之所向,才决定了你的未来。虽然我小时候家里很穷,可是我8岁的时候就立志将来要当一个成功的、杰出的、伟大的作家,我每天都这么鼓舞自己。

  有一天,我的父亲说:“十二啊,你长大以后要干什么?”

  我在我家18个兄弟中排行第12,父亲已经想不出什么名字了。又因为我出生的时候和别的小孩不一样,我没有哭,我是笑着来到这个世界的,所以我父亲就觉得我很奇怪,他给我取了一个名字叫“林清怪”。去报户口的时候,工作人员就说:“奇怪的奇不是比较好吗?”我父亲就觉得“奇”也不错。又有一个人说:“我正在看一本武侠小说,里面有一个清玄道长武功很厉害,你要取‘奇’,那还不如叫‘玄’好。”所以最后就把我叫作林清玄。我每次想到那个时刻,就觉得很惊险。

  面对父亲的问题,我回答:“我长大以后要当作家,写文章给人家看。”父亲问:“作家是干什么的?”我说:“作家就是坐下来,写一写字寄出去,人家就会寄钱过来。”父亲很生气,当场给了我一巴掌:“傻孩子,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好的事情?如果有那么好的事情,我自己就先去干了,不会轮到你!”在我的家乡,300年来从来没有出过一个作家,一个小孩子突然想要当作家,这是一件很奇特的事情。没有人相信,也没有人认为我能成功,唯一了解我的就是我的母亲。

  林清玄帮古龙完成了“写不完”的小说

  我的母亲一直相信我长大后能成为一个作家,所以她很关心我的写作事业。我小的时候,经常蹲在供奉祖先牌位的桌子前写作,因为我们家只有一张桌子。我母亲会不时进来给我倒水,然后问我:“我看你整天都在写,你是在写辛酸的故事,还是在写有趣的故事?”我说:“辛酸的也写一点,有趣的也写一点。”我母亲就会说:“少写一些辛酸的故事,多写一些有趣的故事。别人读文章,是希望在文章中得到启发,得到安慰,得到智慧,而不是读了文章以后反而立刻跑到窗口跳下去。如果那样,这文章就没有意义。”我又问我的母亲:“那如果碰到辛酸的事情怎么办?”母亲说:“碰到辛酸的事情,躲在被子里哭一场就好了。”

  这影响了我后来的写作,所以我写的东西都是非常优美的,读我的文章没有负担,而且不会对人产生负面影响。我和古龙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年,他的小说在我主编的报纸上连载,已经连载800多天了,还没有结束。我给他打电话说:“你什么时候写完?”他说:“不行呢,可能永远都写不完,因为这里面有100多个主角,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生命,我不知道要怎么结束他们才好。”我想,既然你无法让他们结束,那就让我结束他们吧。我就写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角,邀请所有100多个武林豪杰在少林寺举行大会,选武林盟主,并且在少林寺地底下铺满地雷。当这些武林豪杰全部聚集到一起的时候,点火,地雷爆炸,最后100多个人都死了。小说的最后一句是:“从此武林归于平静。”我觉得像这样是个好玩的事情。

  完成人生的另外两个梦想:环游世界和娶到“赫本”

  我另外一个梦想,就是长大以后能有一天去环游世界。当时大人们也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连到隔壁村庄的车票我们都承担不起。有一次我考试得了第一名,老师送给我一本世界地图。那时候是冬天,轮到我给家里人烧热水洗澡。我就蹲在烧水的锅炉前面,一边烧一边看世界地图。一打开,我发现那是埃及地图,我就在心里想,长大以后我一定要去埃及,埃及有尼罗河,有阿斯旺大坝,有金字塔,有狮身人面像,多么浪漫的地方,最重要的是还有美丽的埃及艳后。正当我沉醉的时候,突然听到浴室门打开的声音,我一看,是我父亲冲出来了,身上只披了一条毛巾:“你在干什么?”我说我在看地图。“看什么地图?”“看埃及的地图。”父亲就走过来给了我一巴掌:“火都熄了,看什么地图!”接着一脚把我踢到锅炉旁边:“继续生火!”然后就转头走回浴室。(www.lzdaxue.com)走到浴室门口的时候,他转过身来,对我说:“我用我的生命跟你保证,你这一辈子绝对不可能去那么远的地方。”我一边烧火,一边流泪。我就对自己说:“我的生命不可以被保证,即使我的父亲也不行,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去埃及。”

  20多岁时,我离开台湾,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埃及。当时我的朋友都问我说:“你为什么要去埃及呢?”我说:“因为我的生命不要被保证,所以我要去埃及。”我一个人到埃及旅行了3个月。有一天,我到了金字塔,就在金字塔下写信给我父亲:“亲爱的爸爸,记得小时候你曾经打了我一巴掌,踢了我一脚,保证我这辈子绝对不可能来到这么远的地方。现在我就坐在埃及的金字塔下面给你写信。”看着夕阳,看着夕阳里的骆驼,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下来。后来我听母亲的转述,父亲收到信后说:“这是那一巴掌打的,一巴掌打到埃及去了。”

  我在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和7个同学一起到戏院去看《罗马假日》,剧中的女主角是奥黛丽·赫本,长得真美,优雅脱俗又有气质。看完电影之后,我们8个人站在戏院前面手牵手发誓,将来长大一定要娶一个“奥黛丽·赫本”做妻子,否则誓不为人。这就是我的第三个愿望。几十年以后,我们在乡下举办同学会,大家都带着自己的太太来参加。饭吃到一半的时候,我站起来放眼望去,只有一个人的太太长得像奥黛丽·赫本,就是我太太。所以,在人生最早萌芽的时候,一个人的坚持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坚持可以决定你的方向。

  • 让我陪你慢慢变老
  • 慢慢来,你会看到你的未来
  • 比我年轻的人都在拼命跑,我怎能慢慢走?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励志大学将对私自转载者追究法律责任www.lzdaxue.com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本文标题: 教你14招,让你每天都幸福
本文地址: http://www.lzdaxue.com/renshengganwu/29126.html

人生感悟

倾一生之力,注一世之情。
听一席之音,赏一瞬之魂。
读经典之篇章,励高远之宏志。
撰经世之子集,留百芳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