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励志大学  青杏文学社  散文

乌镇记

时间:2015-01-04  来源:  作者:清亦安  点击:

       旅行,它的深意不在于他人对你艳羡的目光,甚至不在于那些美好旖旎的风景,而在于在路上,心中的删繁就简,澄澈清明的心境,那是一条通往内心的通道。
   不知是哪年读到邹汉明先生写乌镇的文字,其中有这样一段:
   
依旧记得卖鱼桥堍,临水的店铺,茶馆,和风剥雨蚀的清代戏楼。
   
这是江南最古老的风情,我骨子里是痴迷旧色的东西的,即便知道在这物质文明的时代里,古镇的文明就像雅朴的青花瓷器,是易碎的。但即使是碎片,我也想亲自去一片片拾起,捧起那一地的旧光阴,与灵魂深处的孩童促膝长谈。
    
那日起,向往一直在生长,直到看了《似水年华》,这是一部黄磊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看完,觉得这真是一个有才华的男子。作品讲述的是文和英在乌镇发生的爱情故事,故事情节极淡,却是温润细腻的,就像山谷里的静水,需要同样细腻的心思才能懂得和喜欢。他和她的相遇,其实是相似灵魂的重逢,如同遇见纯粹的自己。
   
文说:
   
我们爱过,在青春过往的岁月中,我们真心的热爱过。并且尝试着去正视爱,是可以没有理由没有距离没有答案的一种东西,起码这一点,我们做到了。而且不只是我们做到了,他们也一样。有个诗人叫聂鲁达,他说,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是不是我们的爱情,也要到霜染青丝,时光逝去时,才能像北方冬天的枝干一般,清晰、勇敢、坚强。我们都曾住在水乡,任年华似水,似水年华。
   
终于,这向往长成了一棵繁盛的大树。七月,我背着背包来到了乌镇。在这里停留了近五日,住在东栅一位叔叔家,他亲自开车来桐乡汽车站接我们,听我说要住那么久,有些吃惊,说两天便足够了。我是知道的,看看风景,两天便很富足了,却在我的眼里,风景是其次的,我想要的是一种融入与几天能够深刻思考的自由心灵。

   一、南栅
  
第一天多在南栅逛,这里还未开发,主要是一些饭馆和卖当地特色物什的店铺。在饭馆吃了些当地的特色菜,东坡肉的味道虽然觉得一般,却喜欢用粽叶来包裹蒸煮的做法。吃完,便到各处的店铺看了看,心中是欢喜的。我喜爱具有民族元素的衣饰。衣服如中式的,民族风的。极少佩戴一些饰物,却喜有时在穿着这些喜爱的衣裳时戴一些与之呼应的饰物。平日在实体店这样的衣饰几乎是无迹可寻的,在这里却随处都可以见到。手腕上的白银手链,上面的花朵纹络是清雅质朴的。身上红色的衣裳,棉麻质地,袖口处大片大片盛开的花朵十分喜人,初次尝试这样艳丽的颜色,映衬了在路上轻盈的心灵。
  
店铺里也有许多蓝印花布的物什。蓝印花布,是一种流行于江南地区汉族民间的古老手工印花织物,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刷而成,手工制成。蓝白两色都是最为原始的,纹络也是源于民间,它们给予的是一颗淳朴的心灵,贴合我们灵魂深处那些清简的情怀,亦是这古镇的底色,泛着千年的光阴,却是旧得愈发有了味道,就像那蓝草的清香,我是极爱的。为自己添置了蓝印花布的帽子,头巾,裙子,布包。头巾是当地的阿姨结成头绳帮我束在头发上的,镜中的自己倒是立刻多了几分清雅之气。
   
下午去了张家老宅和朱家老宅,都是有几百年光阴的老宅子。
走进张家的宅地里,一股凛冽的味道逼仄而来,旧,是随着岁月流逝,风雨侵袭的自然旧色,而那些精致的镂空雕花,却印证了这里过往的繁华。站在长长走道的这头,日光从对面穿过幽深的黑暗直面而来,照亮人的灵魂,仿佛所有的岁月都成了空。我慢慢往前走去,植物从破口处延伸进来,是葱茏模样,抬头,光那样清烈,交织着这生命的颜色,心中的孤清也在无穷尽地生长着。住在这里的阿姨,是很和善的人,与我们讲了许多这里的故事,并指点我们如何找到好的拍照角度。

之后,来到了朱家老宅,门前植种的花草让人心中有清静之气。来到里面,木窗向外打开,窗前摆放着茂盛的植物,屋上面挂着大红的灯笼,真是美。来到窗后,在那里感受着清亮的阳光,想到了也如我一样多年前穿着蓝印花布衣裳站在这扇窗旁的刘若英,她是有文心的女子,定然同我一样有着此刻的清宁。屋内卖着一些蓝印花布的物什,也放着古时日常中的一些用具。墙壁上挂了一些字画,木桌木椅同我家老屋里的一样,桌上摆放了瓷杯和茶壶,我坐了许久,心片刻间便老了,盈满清闲,若能这样一生,也是好的吧。屋后,满院子都是花花草草,空气里荡漾着植物清洁的香气,来到此间,便真的是不想走了,心中只有愉悦。我钟情于植物,总想着日后,在自家的院子里植种自己喜欢的花草,并用心照顾它们。其实深远的意义在于遵从内心真实的喜好,心性也在一日日的培养。
   
夜里,穿一身素色的衣裳,行过石桥,来到乌镇的古戏台。两旁木质结构的回廊里坐满了人,中间人群也聚到一处,都是两人为伴跳着舞,有游客,也有当地人。我来到这人群中寻了中间的长杆微靠着,微微抬头,映入眼里的是,高高的杆子上挂着的一个个悬串的古时样式的灯笼,和一轮透着温润光泽的月。此时,光阴似乎从未曾流转,这依是千年前的古镇,而我是住在此处清心的女子。心中删繁就简,一片清明。低头,眼前,一对老人伴着跳舞,她老了,依然雀跃得像个不安分的孩子,步子轻快而随意。他也只是甘愿地随着她走,眼里有着温柔的笑意。我看着,竟是有些呆了,眼里有些微微湿润,心中尽是一片绵软。却原来,这便是最好的爱情了,一起在柴米油盐里穿过一生的岁月,老了也能彼此作伴,温情相待。
 

二、东栅

清晨是在戏曲声里醒来的,心中觉得清宁,来到阳台,静静听,是吴侬软语的味道,清甜的,平缓的。
   
在民宿处,要了白米粥,粽子,和小菜,都是清淡的食物。
   
用完食物,便开始用心来感受东栅的清晨。这时候尚早,小镇是清宁的,游人不过如我这般寥寥,多是当地人在巷子里,或开始专注于一日之事,或闲谈,或静坐着,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走在巷子里,脚下是青石板路,每一步都是平稳而喜悦的。清晨的光很淡却很明亮,照在巷子里,整个世界都被点亮了。两旁都是两层木质的屋子,都是临水人家,石桥连接着两岸的往来,河里木船吱呀吱呀的木橹摆动的声响里,荡开的是一种清闲的情致。这是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余影。
   
一位阿婆在河中清洗衣物,满头的银白,却依然很是康健。这让我想起了十几年前的故土,那时这样的情景每天清晨在河边便是可以看到的,如今却是难得了。河岸旁许多屋子的木质围栏上,都摆放着葱绿的植物,木色旧色绿色的调和,是让人赏心悦目的事。
   
慢慢地游客便多了起来,很快便挤满了各个小巷。这时,两旁的铺子也都开门了,东栅的各处景点也开放了,完完全全地被侵占了的,当地的人,有的忙着游说游客买自己的东西,有的则避到了屋里。这时我终于懂得了木心老人的悲哀,乌镇哪里还有当年半分自然而然的市井气息,这样的热闹,是匆匆的,是盲目的,更是空洞的。阔别了几十年牵念的故乡,面目全非,老先生心里的痛定是浓烈的。
   
匆匆逛了逛店铺,便回到了住处,到了下午三四点,人散了些,来到了《似水年华》里文的住处,那年便是在这里外屋的门前,齐叔泡茶,与英闲谈。文在内屋里修缮古书,后来文与英在这里相遇,只一眼便进了彼此的心里。
   
大门上方悬挂的木质匾额上写着晴耕雨读。里面还保存着当时拍摄的一些道具,如齐叔的那把竹质躺椅。墙壁上挂着一些当年的剧照。
   
行在此间,体味着那样一种对于文明,对于爱的情怀。
   
之后去了矛盾先生的故居,是清代江南民居的构造,古人对于生活是有着踏实情意的,先生的故居延续了古人在房屋构造上的情致,屋子的布局多是先生亲自设计,院子里在夏日生长得十分茂盛的植物也是当年先生亲自植种的,给人以古朴雅静之感。书房读书,木桌上写作,而笔下的故乡是淳朴与美的,可见故乡滋养了先生的灵魂,成就了他一生勤耕的文学之路。
   
来到三白酒坊,当地居民亲自酿酒,满院子整齐地摆放着酒坛子,可闻到浓烈酒香,醉了人心。走进旁边的手工制作坊,木窗旁摆放着手工制作的花朵,鲜亮的颜色,葱绿的植物攀附在墙壁上,里面有各色的衣服,布包,布鞋,蓝印花布。
   
沿着巷子可看见织布机,打铁工具这些老的事物。
   
黄昏时分游人散去,独自坐在河岸边,听黄磊的《年华似水》,清静地看乌镇的小桥流水与人家,光照在水面,心中如水,柔和清宁,似乎这般可以长久。河对岸民居里的靠椅上坐着一位西方女子,眉目清雅。坐了些时候,起身往对岸走去,似有默契,她向这边走来,在逢源双桥下擦身而过,我们都应给予对方会心的微笑。

 三、西栅
   
清晨起来,走路到了西栅,等待了些时候,九点多的时候到了西栅内,这里比东栅要大许多,游人却要少些,虽然也是桥,水,人家,却是一番不同于东栅的风情。
   
从安渡坊码头进去,会觉得到了一处安宁的老镇子,时光也是清缓的,人心也慢慢清闲了起来,便只想慢慢走,慢慢看。覆满屋子的藤蔓,也在人的心中抽出绿芽,散发着绿意。
   
来到喜庆堂,到处都是大红一片,很是喜气。嫁衣,婚书,花轿,红帐,新房,都觉得悦心。从前觉得女子出嫁,必要穿上白色婚纱,在教堂宣誓将自己交付他人,才算圆满。如今却觉得,凤冠霞帔,以古礼,同结连理,这样喜庆才好。我是女子,自然便有了对于美好姻缘的向往,而愿意为爱人穿上嫁衣,便是一个女子爱意最真最诚的表达。
   
随后来到了昭明书院,外面是石砌的围栏,书院是由石块搭建而成,覆盖黑瓦,里面则是木质结构。这里得名于曾在此筑馆读书。留下一段苦读佳话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书院里有许多木书架,摆放着各类书籍,光线微暗,木门旁的光线却格外的清亮,坐在木门旁的木椅上借着明亮的天光读几页书,觉得是静好的,走过一座座书架,看陈列书籍的名字,看到了自己喜欢的作家张爱玲的作品,便有几分闲情地翻阅起来,记得了一个喜欢的书名《最好的女子》,封面是花色与素色的搭配,很清雅。此生,最大的心愿,便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中午在一家临水的人家吃饭,坐在靠窗的地方,窗外是河,偶尔会有木船经过,可以看到对面休息或路过的人群。窗上挂着两盆绿色的植物,映着河水,很是好看。点了当地的特色菜,羊肉,不过膻味着实重了一些,不怎么习惯,还是偏爱这里田螺的味道。
   
在客栈休息了一会,走了些路,来到了乌镇邮局,是始建于光绪年间的老邮局,至今仍在营业。在乌镇邮局,用了两个多小时,寄出了九张当地风情的明信片,九,谐音,久,酒。她说,可想到旧之意。它们将到达全国各处那些与我见过面或没有见过面的人手中,觉得这是难得的缘分。每张上面都会有抱朴守拙四个字,这是我心之所向,愿分享给每个人。第九张是寄给自己的,这是来之前便做好的打算,写着记得你在路上的时光,你要在时光里蜕变成更好的模样抱朴守拙你已亭亭,无忧亦无惧。那日也知道了某个姑娘也与我一样,在国外旅行时,给自己寄了明信片。这世间相似的人更容易产生缘分,并彼此给予信任和扶持。
   
在戏院听了会评弹,旁边坐着的都是些老人。下午坐在一处河岸旁的竹椅上,喝茶,点的是龙井,茶杯是瓷杯,上面有青花的纹络。茶水很烫,有淡淡清香,一口口小酌着,茶香痴缠在唇齿间,看来往的船只和桥上的人。想来若在此生活,就这样,只需一杯清茶,便可打发一下午的时光。这里的日子,是停滞的。
   
登上了近处白莲塔已经开放的最高层,可以俯瞰整个西栅。在高处的时候,世界上仿佛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成为阻碍,心中也会开阔许多,可以获得思省并获得选择的勇气。看到前方一处地方,那里白墙青瓦的房子四周植种着向日葵,这是向着太阳生长的植物,需贴着温暖才能生长。人也是一样的,有温暖才能滋养魂灵。心中一片温软。我想我一生期望的不过,种花煮茶,与人温暖相伴。
   
走了许多地方,才寻到矛盾先生的墓园,四周早木茂盛,十分清静。这时已经不早,西栅各处都要关闭了,这里的人员提醒我们该离开了,我与她说,我寻了这里许久。她友善地说,天色不早了,待会就离开吧。在此静立了一会,与先生今日的缘分是因文字而生的,他用笔勤耕了一生,给一代代人带来了思省和抚慰,而我也想这样,写一生,不畏惧。
   
傍晚来到了夕照的龙形田,这里是大片的田地,种了各种植物,散发着清香,还有一片荷花塘,塘里的荷花开得正好。坐在塘中的草亭里,听蝉鸣鸟叫,似在深山里,岁月忽已古。不远处便有秋山架,坐上去,慢慢荡,就像回到了小时候,而这里夕阳轻柔的光辉,就如母亲的吻,慰藉了在黑夜中迷茫过的心灵。
   
夜色开始弥漫,灯也一盏盏亮了起来,昏黄的灯光,巷子里昏黄一片,格外清幽,走在巷子里的青石板上,影子被拉得老远,在石板上行走的声响,格外分明,一如山中的古刹里,那青灯古佛前的一声声木鱼声响,穿透人的灵魂。
   
巷子尽头,一位老人正在放露天电影,机器是我只有在小时候看过的那种原始的机器,在墙壁上投影形成影像,我坐在长木凳上,看着老人使用那台机器,透过这些看到了我的童年以及那个物质匮乏年代的传统与惜福之心,那时代人心更容易满足。
  
河岸两旁的灯光是五颜六色的,让这里的一切有了一种别样的味道,与人合租了一条木船。坐在木船上,在船桨击水的轻微声响里,看夜景,美而清静。

 别记
   
来到乌镇,知道了木心先生,他是诗人,作家,亦是画家。一生艺心清静,在孤独中用文学艺术烛照着这个世界。
   
乌镇是他的故乡,而他阔别了这里五十多年之久才回到这里。他被热爱他的读者们视为上接民国文学传统,下续当代汉语的传奇文化人物。但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始终如同一个隐者,被认识得太晚,直到2006年《哥伦比亚的倒影》出版,由陈丹青、陈村等一批名家推荐,先生才第一次为大陆读者所知。
   
木心先生说,文学是我的信仰,是这信仰使我渡过劫难。
   
   2011年12月21清晨
,先生在乌镇的老宅里离世。
   
听得这样一段故事,一个东北姑娘,不远千里来到乌镇,只为看望木心先生,当在这里得知先生已经离世,便落了泪。她是先生的读者,后来知道这里正在建木心纪念馆,便让乌镇的一位叔叔,建好了一定要通知她,她要过来看看。
   
我从乌镇回来开始读木心先生,只觉得知道得太晚。
   
回来时,买了当地的杭白菊,我是喜欢花茶的,痴迷茶水里的中药味和淡淡香气。还带回来些姑嫂饼。
   
住宿家的叔叔和阿姨人也是极好的,会记得为我们准备早餐。去的第一个晚上,叔叔还为我们泡了茶,说了许多有趣的事,给了我们许多有用的建议。回来时,送我们到车站,并给了我们一种糯米做的食物,味道很好。

乌镇的时日,我的身体与心灵都在路上。

psb (6).jpg psb (1).jpg
西栅观景田 朱家老宅
psb (7).jpg psb (5).jpg
临水人家 乌镇邮局
psb (10).jpg psb (4).jpg
西栅夜景 邵明书院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本文标题: 乌镇记
本文地址: /qingxingsanwen/41467.html